平时你是否曾思考过春天如何被细腻地分割成不同的阶段呢?听到初春、仲春、暮春这些词语时,你是否曾好奇过它们的来源与意义呢?接下来让我们更深入地梳理一下四季的月份与孟、仲、季的关系。
古人依据农历,巧妙地将春天划分为初春、仲春和暮春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对应着春季的一个月份,分别代表着春天的起始、中期和结束。这种划分方式不仅富有诗意,也体现了古人的智慧。
初春,即春季的第一个月,按照农历来说是阴历正月,又被称为孟春。这个时期正是立春和雨水的节气,大自然焕发出勃勃生机。
紧接着是仲春,它是春季的第二个月,即阴历二月,被誉为花月。这个时期惊蛰和春分两个节气相继而来,万物复苏,花开满园。
而暮春则是春季的第三个月,也就是阴历三月,又称为季春。清明和谷雨这两个节气,标志着季春的到来,春天的脚步渐渐远去。
除了初春、仲春、暮春的划分,古人还为季节起了许多别称,如三春、九春、青春等。例如在汉乐府的《长歌行》中就有“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的诗句。而具体的每个月份也有其独特的别称,如孟春的别称有孟阳、孟陬、早春等。
对于为什么没有“伯春”和“叔春”的疑问,这源于古人对于兄弟姐妹的排行习惯。伯/孟、仲、叔、季这四个字常常被用来表示排行。其中,“伯”和“孟”都表示老大,“仲”表示老二,“叔”表示老三或老四。一个季节被分为三个阶段,即取孟、仲、季来命名,因此并没有“叔春”的说法。
再回到季节的划分上,古人的智慧并不仅仅局限于春天的三个月份。按照这种划分方式,一年的12个月可以被划分为四个季节:春季(阴历1-3月)、夏季(阴历4-6月)、秋季(阴历7-9月)和冬季(阴历10-12月)。而在这四个季节中,每个月份都被冠以“孟”、“仲”、“季”的前缀,如孟夏、仲夏等。
最后回到我们身边的问题:你注意到现在是哪一个月了吗?你现在所处的阶段又属于哪个“春”呢?是否已经开始对这个问题有了清晰的答案呢?快来留言告诉我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