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养心性,启航人生——解读《孟子》中的“存心养性”
在文化的浩瀚海洋中,“存心养性”这一汉语成语,源自孟子的思想精髓。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人人皆备,只需求其放心或操持本性而已。这一观念不仅具有深厚的思想价值,还对人的社会属性及人的潜质和潜能给予了肯定。
“存心”,旨在使本心不失。人的本心是善良的,但有时会被所牵绊,唯有思求其放心,才能保持本心的纯净。而“养性”,则是为了使本性不受损害。人的本性中蕴含了仁义礼智的善性,只有通过修养,方能使这些善性得以显现。
在人生的价值观上,“存心养性”是立命事天的尽心尽性,达到乐道好善的境界。它告诉我们,人生不能没有思存的主体意识和主动修为,只有固守人性底线和做人原则,方能成就人格理想和人文价值。
从人生方法论的角度看,“存心养性”不仅是思求其放心,更是固守本心的一种方式。它提示我们要对自己的一生负责,自觉加强自身修养,通过人生反思来反省做人的担当,通过人性修养来培育乐善的人生志趣。
存心与养性的关系密不可分。存心为养性之资,养性为存心之实。人的心中有一个欲望,或是私欲,或是理义之公欲。要想“养其性”,就必须遏私欲而存理义。只有“以礼存心,以仁存心”,方能“养其性”。求其放心、存心和养性三者一体而融贯,人之本性不失,则性得其养。
在修身以尽性的工夫上,早期儒家与道家有着相通之义。或旨在“事天”而止于至善,或旨在从道而止于德溥。但无论如何,都是为了使人成为高尚的人,脱离低级趣味的人。只有坚守做人信念,为人乐善好施,方能真正成就自己为一个大写的人。
“存心养性”思想观念的现实启迪意义在于,要靠自己去走人生之路,做本分之事,坚守人性底线和做人原则。只有“存心养性”,自己给自己做主,方能发挥思的主体作用,承担起为自己人生确定方向和目标的责任。
在当今社会,我们更应该藉由“存心养性”,在人生上独立自主,自我慎重设计,自我思考决定,自我冷静作为,自我努力进取。这样,我们便能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精髓,使其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存心养性”不仅是一种理论探讨,更是一种人生修为的实践。它提醒我们要时刻反省自己,坚守人性底线和做人原则,努力成为一个更高尚、更有责任感的人。让我们共同践行这一理念,为自己的人生之路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