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母亲在繁华商场内面临困惑的处境:她的三岁小女儿因为无法获得心仪的玩具而放声大哭。看着孩子伤心不已,她的内心既有疼痛也有烦乱。这样的情景投众多父母的困境——我们总是要求孩子学会控制情绪,却常常忽略了自己被焦虑所笼罩。
真正的父母成长,需要同时理解两本生命的书:一本是孩子的,另一本则是自己的。这并非易事。
在发展心理学的“镜映理论”中,父母被视为孩子认知世界的镜子。当父母能够准确地反映孩子的情绪(如“我知道你现在很难过”),孩子就能建立稳定的自我认知。这面镜子需要持续的擦拭和维护——那些未被处理的童年创伤和未曾觉察的情绪模式,都可能导致镜面产生扭曲和偏差。就像那位烦乱的母亲,她的焦虑可能源于她童年时期不被允许表达情绪的压抑记忆。
实现双向成长需要三个重要的支撑点。我们需要用放大镜去仔细观察孩子,理解他们行为背后的真实需求和意图。我们需要用显微镜深入观察自我,识别那些可能引绪的触发点。我们需要用广角镜去建立与孩子的情感联结,创造一个安全的情感表达空间。正如儿童心理学家温尼科特所言:“好的父母并不需要完美无缺,而是能够及时修复关系中的裂痕。”
这种养育模式了传统的牺牲式育儿观念。当父母不再将自己视为“孩子奴”,而是以成长者的姿态面对育儿挑战时,孩子们反而能获得更健康的情感模板。正如一个装满水的杯子可以滋润他人一样,懂得自我关爱的父母才有足够的能量为孩子提供情感支持。
养育孩子,终究是父母与孩子相互照亮的过程。当我们停止单方面的教导,开始进行双向的生命对话时,每个家庭都能找到自己独特的成长密码。这种觉醒并不依赖于完美,而在于对两个灵魂的同理心和敬畏之情——既要成为孩子温柔的解读者,也要成为自己忠诚的守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