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日常中常听闻一个道理:要借鉴他人的长处,弥补自身的不足。而另一种说法也流传甚广:我们应该发扬自己的长处,同时避开或处理短处。现在的问题在于,究竟我们是该执着于取长补短,还是更加侧重于扬长避短呢?
逻辑思辨家逻振宇指出,未来社会的财富创造往往与影响力息息相关,而影响力的形成主要依赖于两个要素:有效的演讲和出色的写作。
我一直为那些在舞台上用言语绽放光芒的人所折服。尽管写作对我来说并非难事,但公开发言却始终是我的软肋。这源于我成长在一个较为内敛的环境中,这塑造了我沉默寡言、不善交际的性格,同时也影响了我的普通话发音。
曾有朋友对我调侃说,广东人学习普通话确实不易。她建议我,既然无法用言语表达,那为何不用文字来代替?但我心中想的是,若我只用文字而不用说话,即使是在群聊中分享,未免显得太过冷漠,缺少情感温度。
后来听到一位朋友的观点与我产生了共鸣。他指出了我是一个极具表达欲望的人,这在许多人中是难以见到的。他建议我在表达的逻辑性和语言的精炼度方面进行更多的练习和提升。听到他的见解后,我深感被理解,仿佛找到了心灵上的慰藉。长久以来想表达却又不敢表达的困境如同一团被埋藏的火焰在我心中熊熊燃烧。
喜好与擅长之间真的能等同吗?
一只木桶能够装多少水往往由它的最短板决定,这是基于其物理属性。然而在现实中,我们作为人却在构建和使用这些木桶时会有所选择。企业雇佣人才并非只看其短板,而是更加注重其能做什么、擅长什么。优秀的领导者明白如何发挥团队成员的长处,而非一味弥补其短处。让合适的人在合适的位置上工作是管理的最高原则,适才比追求最优秀的人才更为重要。
从个人角度来看,即使明白自己的短板所在,我为何要刻意将自己置于团队中自寻烦恼呢?相反,把自己培养成一个卓越的个体,难道不更具意义吗?
在这世界上没有真正全才的人存在,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长处和闪光点。我们应该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深入挖掘和打磨自己擅长的领域,使其更加出色。对于那些相对较弱的方面,如果它们能够为长处提供帮助,那么可以适当加以提升,但原则是这些短板始终为长处服务,它们更多时候是作为辅助的角色存在。
以我的学习普通话和演讲经历为例。通过不断的坚持和刻意练习,我的普通话发音有了明显的改善,我在舞台上的表现也变得更加自信自如了。我的努力得到了许多朋友的赞赏和认同。虽然取得了进步,但我清楚知道这仍是我的短板所在,因为我所取得的同等成绩需要付出他人几倍的努力和时间才能实现。
如同逻辑思维罗振宇所言,未来的社会财富在于影响力,而演讲和写作是构成影响力的两大要素。对我而言,写作是我的长处而演讲是我的短板所在。因此我会更加专注于写作的深耕发展,而将演讲作为我表达的辅助工具来使用。
在这个人人皆可成为自媒体的时代里个人品牌即是影响力、个人财富以及个人的定位和方向。面对“取长补短”与“扬长避短”的抉择时我认为首先要尽己所能去发扬自己的长处再根据实际需要适当弥补或避免短板或者通过借助他人的长处来补足自身的不足。同时我们要认识到长板和短板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环境的变化个人的位置和定位也会有所变化如同主业与副业之间的相互转换一般灵活变通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