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知识海洋中,开卷未必都是有益的探索。
拥有不正确价值观的书籍,不仅无益,反而可能对思想产生负面影响。比如那些大肆宣扬厚黑学、成功学的作品,它们无视人性本质,只以夸张狼性为噱头。这一类书籍有的以真小人自居,公然呈现自己虚伪一面,虽然他们的方式惹人反感,但至少容易让人察觉其欺骗性。而另一些则以高雅词汇和华丽辞藻掩饰其真实意图,使一些不善于思考的人容易受其蒙蔽。它们以半遮半掩的方式,暗中迎合了部分读者难以言说的想法,如同搔到了痒处。例如,写关于曾国藩的书籍,尽管此人有其不足,但从情感、境界、道义角度看,仍有许多值得称赞之处。对商人们而言,他们更愿意宣传曾国藩的“为官之术”,而非他的“为官之道”,这类书籍恰恰迎合了某些人的心理,因此常常销售成功。
文化注重实用,李泽厚先生称之为“实用理性”。有的人却将这种“实用”推向极致。他们制作书籍只为了盈利,阅读也仅为了实用。这种急于求成的思想导致人们只看重眼前的利益,而忽略了长远的影响。写书的人不再追求名声或理想,而只图眼前利益。这样培养出的阅读环境并非理想的阅读空间。从阅读的角度来看,这无疑是一个“小时代”。叶兆言先生在某次访谈中提到读书无用论,尽管他学识渊博,但这并非矫情或自命清高。他强调的是读书的本质——无用即为大用。人格、品质、格局、操守等并非完全取决于读好书,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反之,只追求速成知识的人可能会在精神世界中营养不良。
观看近期热播剧《清平乐》时,剧中年轻的福康公主背诵宋真宗的《励学篇》让我心生感慨。诗句中的“书中自有千钟粟、黄金屋、颜如玉”似乎成为了人们对于读书成功的唯一定义。家长们也以此为诱饵,希望孩子能通过读书达成这些目标。然而我们不妨换一种思考方式:读书首先是为了培养一个人格健全、健康善良的人。如果我们过于追求所谓的“麟凤”,那么读书的道路可能会变得狭窄。
心灵鸡汤类书籍在书市上大行其道。这类书籍的作者往往情商高、善于表达且略通才艺。他们的书名经常出现在畅销书排行榜上,作者也常是“作家”富豪排行榜的常客。并不是所有这类书籍都值得一读。部分作者水平一般却喜欢炫耀自己,误导观众。在“互联网﹢”时代虽然鼓励个性张扬但应有底线且需对受众负责尤其是对于未成年人来说。
在回顾梁漱溟先生的孙子梁钦宁的回忆文章时提到梁老对他人赞美其书法的不悦因为他认为个人而言“写字”只是“小技”无需过分张扬。这也提醒了我们作为公众人物更应注重言传身教所出之书需负责任文责自负。贩卖鸡汤的作者中大部分只追求短期利益忽视了长远的文责他们写的书可能连“食品”的功能也不具备甚至含有毒素阅读者需谨慎选择。
部分书籍名声显赫影响深远拥有众多忠实粉丝这些粉丝被书籍所塑造难以改变;或者被书籍所影响如同鲁智深的皂直裰无法漂白。因此对于读者来说要养成独立判断力用慧眼去辨别书籍好坏唯有远离那些含有不良因素的书籍才能真正终身受益而心灵鸡汤类书籍若无毒则可偶尔翻阅而对于那些厚黑学、成功学等类型的书籍既然它们能出版流通我们就应保持距离避免沾染其气息。
(作者:刘笑天)
此篇文章被《教育报》刊登于2020年12月2日第9版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