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心中满是疑惑,自己辛辛苦苦加班搞副业,节衣缩食为女儿报名了英国名校的夏令营,那高昂的报名费39888元,究竟为何研学之旅后竟让孩子变得自卑和虚荣了呢?
最近,朋友的8岁女儿从英国夏令营归来,与预期中的开心与满足大相径庭,她垂头丧气,满面愁容。
经过一番询问和谈心,才得知了事情的原委。孩子表示,其他的小伙伴家庭条件优越,见多识广,基本上想要什么就能买什么,而她则难以融入其中……
高消费的假期生活其实并不必要。一些教育机构走马观花式的研学旅行,也难以让孩子真正学到东西。
而那些有智慧的家长,早已选择了带孩子度过一个“低消费”的暑假。
“低配焦虑”盛行
如今,“最可怕的暑假”成为热议话题,许多老师告诫家长,千万不能荒废孩子的假期。于是,暑假来临之际,家长们开始为孩子的假期生活忙碌起来。他们利用假期空隙,送孩子去各种补习班。
一时间,孩子的日程表被架子鼓、奥数课、舞蹈课、钢琴课等填得满满当当。甚至有家长因为让孩子“一个暑假完成了376套试卷”而登上热搜,网友们纷纷感叹这实在是太疯狂了。
而这位家长云淡风轻地表示,这是为了孩子好,这也是大多数父母的真心话,他们都希望尽自己所能为孩子铺就一条平坦的道路。
父母的本意是好的,但在职场上我们常发现,身边不乏有些大学生薪资只有3000元。在江浙地区,有些孩子就读于昂贵的双语贵族学校,一学期学费高达3-4万甚至更多,但毕业后拿着不高的薪水。这让我们反思:
过度的焦虑和急切的心态,往往让家长们成为了一些教育机构的猎物,花钱让孩子受苦。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看待孩子的教育消费呢?
“低配消费”的思考
每到暑假,总有家长带着孩子四处旅游,观赏名山大川。朋友圈的老板们又开始花式晒娃了。看着孩子们在海边嬉戏、在沙滩上玩耍、晚上提着小桶捡螃蟹,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温馨。
我们是否可以换一个角度思考?这个季节,如果不想去人山人海的热门景点体验喧嚣和拥挤,选择一处自然又小众的地方也是一个极好的选择。对于孩子来说,无论是去华尔街数蚂蚁还是在家门口数蚂蚁都是同样有趣的。
如果有时间的话,可以带着孩子做做饭、逛逛街、了解家庭生活的运转和日常开销。让孩子学会自力更生和珍惜生活的重要性。同时也可以带孩子去农田体验生活,了解粮食的来之不易。让他们知道每一粒粮食都是农民辛勤劳动的结晶。
还可以引导孩子观察外卖快递小哥的工作过程让他们明白钱财来之不易的道理从而学会奉献社会而不是只懂得消费和享乐。等到孩子再大一点的时候可以引导他们去珍爱生命和时间明白生命的可贵性从而珍惜眼前的每一天。
知名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过:“真正的教育在于生活之中。”这句话深刻地反映了为人父母者应该如何为孩子提供最好的教育——不是透支家庭用钱来为孩子铺路而是要用心去陪伴和教育孩子让他们在生活的点滴中学习和成长。
点个赞吧!愿每个孩子都能在父母的陪伴下度过一个低消费但高品质的暑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