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曾经的“打酱油”回忆
童年里戏谑的“打酱油”场景,如今已渐行渐远。
在那个物质尚未“极大丰富”的90年代,超市还未在小县城中普及,人们日常所需的商品大多在以个体户为主的小卖部中交易。记得那时候,一瓶瓶的酱油,需要拿着自家的瓶子,亲自去小卖部打。那时的我,正是那个被父母委派去打酱油的孩子。
那时候的酱油并没有现今琳琅满目的品牌,绝大部分都是散装在瓮中,而且瓮的形状、颜色等都不尽相同。在购买时,我必须带着几分怯意向柜台后的售货员阿姨或叔叔递上瓶子,告诉他们需要多少量的酱油。阿姨或叔叔接过瓶子后,会揭开盖子,用特制的漏斗从瓮中舀出酱油。
那时打酱油的过程对我来说充满了仪式感。提子是打酱油的必备工具,它是用竹子做成的圆柱桶,一侧竖绑或镶着一根棍子。漏斗固定在提子上,从瓮中舀出酱油后,通过漏斗流入瓶中。看着那股子黑褐色的液体慢慢灌满瓶子,心里满是期待和喜悦。
时间不知不觉地过去,不知不觉地我开始长大。直到什么时候起,我已不再需要去打酱油了?是在初中时期?还是更早?一些事情就在我们的不经意间慢慢改变。
二、时代的变迁
随着90年代中后期开放的深入推进,社会分工日细,商品也变得更加丰富。昔日的小作坊和传统企业逐渐被更有规模、更具品牌意识的现代化企业所替代。小商店中的散装商品开始被品牌化、包装化的商品所取代。
从传统小卖部到现代超市的货架陈列,人们购买日常用品的途径发生了巨大变化。再也不用带上瓶子去小商店打酱油了,只要带上钱和选择心仪的品牌,就可以买到想要的商品。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物质生活的丰富,我们的选择也更加多样化。无论是作为孩子还是中年人,我们都见证了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而那时的“打酱油”回忆也已成往事,被历史的洪流淹没。
三、岁月流转中的回忆
那些日子里我们与开放共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