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箴言:虚无之上的平淡真谛,悟道以行大爱。
人生所追求的真快乐,非表面浮华的满足,而是在日常平凡中,以心去体验生活的淡然,以此达到内心的愉悦。此为人生真谛。
在喧嚣的尘世中,许多人追求感官的刺激与满足,尽管当下获得了一时的愉悦,但过后却常常伴随着一种莫名的空虚。只有懂得在平凡中寻找美好,才能获得内心的真正满足。
有这样一句话流传开来:历史长河中三千年的功名利禄,无非是功名与欲望的交替;若能洞察九万里天地的真理,最终还是在诗书与田园生活中寻找根本的快乐。无论人生追求的是何等繁华的功名利禄,抑或是好高骛远的追求,最终都将回归于平淡。在诗书与田园间,人们能找到最根本的快乐与满足。
正如《小窗随笔》所述,若能行乐于世,现今便足以快乐。只要身体无病痛,心中无烦忧,春天的鸟鸣如笙歌,春花似粉黛。每得一刻的闲暇,便是一刻的快乐,何需以为乐呢?
内心若能无牵无挂,身体无病痛折磨,自然会觉得人生无比轻松愉快。将春天的鸟鸣视为歌声,将百花争艳看作人生的点缀。由此可知,真正的快乐源于内心对平凡生活的感悟,而非刻意追求遥不可及的繁华。
外在感官的刺激虽然暂时给人以愉悦,但这些往往具有危险性。背后的短暂繁华往往隐藏着无尽的麻烦与痛苦,甚至是陷阱与深渊。这与内心的平静如何能相提并论呢?
王阳明曾言:有意追求宁静,反而更加不宁静。身外的景致与繁华再美,也无法让内心得到真正的平静与休息,反而会白白耗费精力。若能像荷花一般,使浑浊的心境变得清明,不刻意追求悲喜,那么人生便能达到一种真正的富足与美满。
在《道德经》中有言:众人欢欣鼓舞,如享太牢之宴,如春日登台观景。我独守宁静,未有预兆,如婴儿未曾发笑。当众人沉浸于春日的美景与丰盛的宴席时,我却独自甘于寂寞,以淡泊宁静的心境去面对这一切,如同婴孩一般的无为状态。
世俗之人常将快乐建立在外在事物之上,当日外界事物消失时,他们的快乐也随之消逝。而真正的得道之人则相反,他们将内心的富足建立在淡泊平凡的生活之上,无论外界如何变化,内心的富足始终如一。
对于那些无休止追求外在繁华的人而言,他们总是以追逐外在的名利为乐。尽管具体标准不同,但出发点并无差异。他们把外在的得失视为永恒的追求,忽视了内心的淡然与知足。这甚至可能导致一些人铤而走险,走向违背道德与法律的深渊。
人格的伟大之处在于超越了欲望的需求,追求内心的淡然与清净。当一个人做到无欲无求、放弃内心的杂念时,便如同清空了内心的残枝败叶一般。这样便有了内心的真正独立与自由、洗涤了心灵、收获了一种超脱于世俗的大爱。
读国学智慧、品古人文化、体悟不同的世界、看见不同的人生。《道德箴言》虽简短却寓意深远、指引人们追寻内心的淡然与大爱之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