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阅读教案怎么写

2025-04-2210:57:59创业资讯0

【多样化故事组合】教学设计

【主题目录】

故事系列:《海的女儿》、《卖火柴的小女孩》、《母亲的故事》、《茶壶》、《拇指姑娘》

【教学目标】

1. 领略安徒生童话中现实与浪漫的交织风格,以《海的女儿》为例进行深度解析。

2. 通过多篇作品的对比阅读,掌握安徒生不同创作阶段童话风格的演变。

3. 认识童话作为艺术形式,所蕴含的向善、向美的普遍价值。

【教学过程】

一、引入环节

今日课堂,我们将一同探索一位世界著名的童话作家——丹麦的安徒生。他的作品深受孩子们的喜爱,你们读过哪些呢?请同学们分享。

预设:学生可能会提及《海的女儿》、《卖火柴的小女孩》等经典作品。

二、课文引入篇

(一)回顾《海的女儿》,提问小人鱼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所经历的痛苦。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逐步用情节梯展现故事发展。)

(二)讲解小人鱼化为泡沫的结局,并探讨“她笑着,舞着,但是死的念头一直在她心中”的深层含义。

1. 小人鱼追求的“幸福”具体指什么?

2. 即使面临死亡,为何小人鱼仍选择笑和跳舞?

3. 安徒生将小人鱼的灵魂送往何处,体现了怎样的哲理?

三、对比阅读篇

(一)读完《海的女儿》,大家可能会感到忧伤但又心存温暖。这则童话创作于安徒生的生涯中期,那时他32岁。现在,我们将阅读另一部安徒生的作品——《母亲的故事》。

1. 昨天老师已经给大家分享了《母亲的故事》,同学们有仔细阅读吗?

2. 这则故事写于安徒生39岁时,请大家再次翻阅,用情节梯的方式梳理故事发展。

(二)小组讨论并补充情节梯内容。

(三)探讨这位母亲为何在不确定孩子去向是否为幸福的情况下,仍选择放弃寻找。

(四)比较《海的女儿》与《母亲的故事》在人物、情节、结局上的异同点。

预设讨论点:

①两位主人公在现实中都不太顺利;

②多个情节推动故事发展,展现命运的多变;

③故事结局均体现对美好和希望的向往。

四、风格印证篇

(一)每位作家的作品都带有其独特的风格特点,通过阅读安徒生不同创作阶段的作品,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他的风格变化。接下来,我们将阅读他早期和晚期的作品来印证这一发现。

(二)小组合作:

①选读安徒生晚期作品《茶壶》(59岁创作)或早期作品《拇指姑娘》(29岁创作),有余力的小组可以两则都读;

②小组合作完成文后的情节梯;

③与之前阅读的《海的女儿》和《母亲的故事》进行对比,分享新的发现。

(三)交流分享:预计发现安徒生的童话早年结局美满,晚期作品日渐现实。

(四)创作来源于生活,安徒生的作品更是如此。让我们了解安徒生的生平经历,看看他是如何将生活转化为动人故事的。

(ppt展示安徒生的生平,包括家庭背景、求学经历、成为作家的过程等。)

(五)结合安徒生的作品风格、生活经历以及大家之前读过的其他作品,思考他的童话广受欢迎的原因。讨论可能包括他深邃的情感描写、丰富的情节设置以及与社会现实的紧密联系等。

五、总结升华篇

(一)尽管安徒生的童话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色彩,但追求美好、向往幸福这一点始终未变。他用童话谱写人生,点亮生活,这也是大家喜爱他的原因。

(二)想要更深入地了解安徒生的童话以及他的人生吗?推荐阅读安徒生的自传《我的童话人生》。让我们一同探索更多关于安徒生的故事吧!

  • 版权说明:
  •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2950527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