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遭遇“不公平”待遇的困惑
周末课堂上的小插曲,孩子因为某件事提出了疑问。在心理课堂的独特氛围中,孩子们能够畅所欲言,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其中,一位孩子分享了他在学校里的经历,当另一位同学提到老师因课堂表现不同而布置不同的作业时,他内心深感困惑;还有一位孩子分享了老师对犯错同学的差异处罚,让他觉得不公平。
这些在家长眼中的小家伙们,开始展现出自己的思考和认知。家长们会如何反应呢?是否会为孩子的深度思考感到骄傲和欣喜?是否会因为看到孩子的内在成长而感到欣慰?又或者会因为孩子的直言不讳而给予鼓励,并尝试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的失落和无助?当家长们听到孩子们的分享时,他们的反应却大多趋于一致:没有欣喜,只有焦虑;没有深入理解,只有分析。
家长眼中的学校生活点滴
“我家孩子最近因为老师处罚不公的事跟我抱怨,他认为老师对处罚的轻重有失偏颇。我告诉他,班上那么多学生,老师可能对平时表现好的学生印象更好些,犯错时自然就会对他们网开一面。老师也会有自己的偏好,这是正常的。”一位父亲如此分享道。“那孩子后来的反应怎样?”我问这位父亲。他说:“后来他就不再多说了,我们会一起分析给他听老师为何这样做。”我们先不深究这位父亲的处理方式是否恰当,一起来关注一下孩子的感受。
当孩子感受到不公时,他会愤怒地向父亲倾诉。他内心的期望是得到支持或被理解的力量。这位父亲没有感知到孩子的愤怒情绪,而是开始向孩子解释道理。当家长开始讲解道理时,往往体现了对孩子行为的非接纳态度。
父亲的应对之道
面对孩子的疑惑和愤怒,这位父亲选择了以自己的主观分析和判断来告诉孩子原因。他认为:
原因一,老师对平时表现好的孩子网开一面是因为孩子平时表现不佳;
原因二,班上那么多学生,老师难免会有自己的偏好;
原因三,这些都是正常现象,以后应该习惯并不要对此起反应。
他告诉孩子是因为你平时表现不好才没得到轻罚,因为老师不喜欢你所以你被重罚。他建议孩子不要过于在意这些看法,应该把时间花在表现更好以赢得老师的喜欢上。
家长给予孩子的认知
家长们是否注意到自己用怎样的方式告诉孩子:你不够好、你不被喜欢、你的想法是多余的?家长们用的方式告诉孩子是因为你不行、因为你不好、因为你不被喜欢。久而久之,孩子们再遇到类似的事情便不再愿意向家长表达自己的看法。
每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阳光、自信、勇敢和积极。真正能给予孩子正向、支持、理解和鼓励的家长又有多少呢?
尝试这样的做法
让我们一起尝试这样做:
1. 感受孩子的情绪,包容并接纳他们的情感状态;
2. 安抚孩子的情绪后,在平等和尊重的基础上与孩子交流对这件事的看法;
3. 在公正和谐的环境中努力与孩子达成共识。
尝试这样做后,我们期待看到孩子的不同表现。如果有了新的变化和呈现,欢迎家长们留言互动,我们一起探讨和学习。
文/文心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