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题
公元前五三九年记事
齐景公深感晏子这位忠诚的老臣生活过于简朴,似乎委屈了他。他看着晏子居住在低矮潮湿的旧居中,心中甚是忧虑。这处房子位于热闹市场旁,时常人声鼎沸,尘土飞扬,对于一位高贵的朝臣来说,实非宜居之地。景公心中决定,定要为晏子寻觅一处环境优雅的新居,或是在原址上改建一座宽敞明亮、气派舒适的住房。
然而晏子的回应却出乎景公的预料。他坚决拒绝了景公的好意,解释道:“历代为齐国效力的先辈均居于此。我无功无德,却能住在这里,已是极为奢侈。况且市场旁的住所购物便利,我能够轻易获取所需之物。若驱赶邻人,大兴土木为自己建造豪宅,我岂敢为之?”
景公对晏子对市场的了解感到惊讶,便询问他市场的物价情况。晏子答道:“我身处此便利之地,自然对市场行情了如指掌。我看到因峻法导致肢体残缺者众多,拐杖和假肢价格昂贵,相反,鞋类商品却较为便宜。”这一席话触动了景公的心弦,他随即下令减轻了部分刑罚。
好意虽被接受,但晏子仍坚持自己的立场。景公不甘心就此放弃,他希望晏子能搬进新房。于是景公在晏子出国期间,拆除了他的旧居,建起了一所豪华的新房。然而晏子回国后得知此事,却坚决要求拆除新房,恢复旧居原貌。他请大夫陈桓子出面说情,最终成功地说服了景公。
晏子坚持拆除了豪宅,恢复了旧居,自己再次住进了重建的小屋。他的行为并非为了做秀或展示自己的立场,而是基于一个简单的信念:“选择住宅并非为了炫耀或追求豪华,而是为了寻找好的邻居。”他认为与民同住、了解民情、体察民间疾苦才是真正的幸福。
尽管景公多次试图给予晏子物质上的回馈,但晏子始终婉拒。他以古制为依,强调“非宅是卜,唯邻是卜”,即选择住宅和邻居的重要性远超过住宅本身。他的坚持和执着得到了君子的赞赏。
初时,景公想为晏子更换住宅时曾开玩笑地问及市场物价。晏子应对自如,以自己的观察和理解为景公提供了市场的贵贱之物。景公因此省去了部分刑罚。后来晏子出国期间,景公擅自行动,但晏子回国后仍坚持己见,最终恢复了旧居。
提及本文作者原无相关信息,仅知其本名吴志民,远祖源于春秋时期的虞国。虽历经迁移与时代变迁,但作者始终保持对传统与文化的敬重与传承。在媒体行业耕耘二十余年,虽自称为“马”,但对历史与文化的热情始终不减。曾以吴工平之名撰写《非礼春秋》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