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95年,刚从师范学校毕业的胡小红被分配到鸬鹚渡镇的梅山小学。由于学校位置偏远,没有直达的公共交通,她常常需要肩挑手提,带着生活用品走两个多小时的山路才能到达学校。她顾不上休息,便立刻投入到迎接学生入学的准备工作中。
胡小红回忆起梅山小学的校园环境时说:“围墙是低矮的土墙,教室是红砖建造的,门都是木门。当时还没有宿舍楼,办公室就是宿舍。”然而即便条件艰苦,她却以饱满的热情投身于教育事业中。放学后,她会无偿辅导学生学习,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她还会走十几里山路去学生家中进行家访,详细记录每位学生的家庭情况。
在她的教学生涯中,学生和家长的参与一直是她关注的重点。为了让学生参与到教育中来,胡小红以《小学生中年级学生家务劳动习惯的培养》为课题进行研究。她要求学生每天帮助家长完成一项家务活动,并填写《家务劳动记录表》。这一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们的动手能力,还增进了他们与家长之间的亲子关系。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综合素质,胡小红在每学期开学时都会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分组,并制定评分细则。通过每周评比、每月奖励的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她还鼓励学生争当班级的主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职务和责任。
尽管今年已经50岁的胡小红在学校的教师中年龄较大,但她的工作量却一点也不小。除了担任班和负责语文、英语课堂教学外,她还负责人事、办公室、安全管理等日常工作。只要学生愿意学习,她总会在课后为学生义务补课和面批面改作业。等到学生回家后,她才会开始处理自己的日常工作。
在胡小红扎根乡村教育的第30个年头里,她表示自己之所以能够坚守乡村教育岗位多年是因为她深知寒门学子的不易。作为农家孩子出身的她特别能体会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向往。她说:“毕业后我一直在家乡教书能够帮助孩子们走出乡村我感到特别有成就感。”
在玉华小学的校园里胡小红的故事传颂着每一个学生都从她的中感受到了温暖和关怀在她的带领下玉华小学的学生们在学习和成长的道路上不断前进着这就是乡村教育者的真实写照是像胡小红这样的教育工作者让乡村的孩子们有了更多的机会和希望去追逐他们的梦想和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