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艰辛饱卧羡餍足,崇高追求怎容两得全。职衔所携福禄去难寻,丰富馈赠中唯独缺所牵。
古人云淡墨生荣光,讲起宋朝文豪陆游名传四野。提起他,人们常常想到他的两个标签。一为诗人,流传之作多达九千三百余首,篇篇动人。二为者,其诗中“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之句,流传千古,情深意切。这仅仅只是他的一面。陆游的性格中,也隐藏着乐观开朗的另一面。
他曾作《春来食不足戏作》一诗,令后人感受到他的人生哲理及生活中的点滴体悟。食不足,即食不果腹,许多人或许难以想象,这位大诗人竟也有饥肠辘辘的日子。晚年生活困苦,他每日仅以清粥度日。他笔下的“水云深处小茅茨,雷动空肠惯忍饥”,便记录了那时生活的困窘。尽管忍饥挨饿,他却并未被生活,而是直面困苦,积极应对。
陆游出身于书香门第,幼时家中生活尚算宽裕。成年后步入,有了俸禄,生活不再困顿。然而他的困境与人生理想息息相关,也与时代背景紧密相连。他最大的愿望就是收复失地,改变南宋的命运。他希望能为抗金做出贡献,甚至亲自前往抗敌前线。他将阵前抗敌视为人生最大荣耀,常常与亲友分享。
作为抗金的倡导者,陆游自然得了不少人。仕途坎坷,内心郁闷,他便以饮酒赋诗来舒缓心中的压抑。他长期赋闲在家,隐居乡野,生活日渐艰难。曾为中人诟病他不讲礼法、懒散消极,他却以“放翁”自居,表达自己不改的之心。
了解了这些背景后,我们可以推测《春来食不足戏作》是他晚年的作品。饥饿时躺在的人,难免会羡慕那些饱食终日的人。追求高尚品格与满足基本需求,往往难以兼得。正常情况下,南宋的赋闲会有俸禄,但陆游因主张抗金,无法领取这份俸禄。因此他说虽然俸禄尚在,却无法享受到皇恩。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年事已高、体衰发白的陆游没有灵丹妙来维持精力。时光的流逝如同胶水般纠缠不清。尽管生活艰难,他却并未消沉。有情怀支撑着他面对一切坎坷,挑战一切困难。他喜欢饮酒,即使忍饥挨饿也要找机会大醉一场。孩子们拍手看他醉酒的样子,桃杏花簇拥着他的帽檐。眼前仿佛出现了他手舞足蹈、步履蹒跚的场景。尽管日子艰难,他却从未沉沦消沉。有情怀支撑他面对一切坎坷与挑战。
如此一来,我们便能更深入地理解陆游的人生哲学及对生活的体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