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拔高度达到一千零六十三米的四座楼山之巅,孙金荣先生领略了别样的壮丽景色。他身处“北京平谷四座楼麻核桃生产系统”的核心区域,这里是的农业文化遗产重要区域,也是“四座楼自然保护区”。在这片区域内,两座明长城烽火台映衬下,山水林田湖村融为一体,展现出一幅宏阔壮丽的画卷。这让我们深感这一农业文化遗产系统的独特价值。
平谷地区核桃的人工栽培历史可以追溯到汉代,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这里是我国最早种植核桃的地区之一。在明清时期,平谷核桃的种植达到了鼎盛。清代文献《植物名实图考》和《花镜》都记载了平谷核桃的种植和特点。在四座楼保护区内,保存着十几棵树龄在300至500年的原生麻核桃古树,以及一百五十余棵树龄在100至300年的古树。
在地质年代的第三纪和第四纪,胡桃属植物曾在广泛分布。早在1800万年前,我国就已存在野生胡桃,并经历了漫长的自然进化。7300年前,我国先民开始采集使用胡桃,并在两千多年前开始进行人工种植栽培。张骞出使西域,带回了胡桃种,进一步推动了胡桃的人工种植发展。
大自然神奇的力量和人类数千年的培育相结合,造就了独一无二的平谷四座楼麻核桃。在四座楼山区的八个乡镇内,形成了以文玩核桃为特色的农业生产生态系统。这个遗产地核心区位于平谷区的熊儿寨乡。这里的麻核桃树是古代良种选育与嫁接技术的宝贵遗产。古人运用播种、嫁接等技术,用野生麻核桃进行繁殖,代代相传的接穗选择、采集、剪截、蜡封技术以及各种嫁接方法,使得这里的核桃种质资源库独具特色。
人们将食用核桃的种子、枝芽、树苗栽种于山林中,与山核桃树杂交,自然变异,丰富了核桃的品种。这里产出了如“四座楼”狮子头、老闷尖、大肚弥勒三道筋、金刚狮子头等优质文玩核桃品种。这些核桃形状各异,色彩如玛瑙,光华似琥珀,温润如美玉,被誉为“文玩核桃”。
“玩”并不仅仅是衣食无忧后的消闲,它也代表着先民们在艰难生活中的精神追求和物质基础的结合。无论是庆祝丰收还是分享生活的喜悦,“玩”都是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无论是手串、项链、挂件还是耳坠,核桃都可以成为承载人们审美的赏玩对象。
在这片土地上,野山核桃、食用核桃、文玩核桃共同生长,形成了天地人和的和谐共生关系。这既满足了人们的物质需求,也满足了人们的精神追求。如今,熊儿寨乡的“四座楼”文玩核桃品鉴会已经成为人们文旅体验的盛会,集观赏、购物、品美食、住民宿等多种体验于一体。
一枚小小的核桃,蕴含了生活的滋味和文化的传承。让我们一同珍惜这份来自大自然的馈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