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的心理防御机制

2025-04-2212:38:21创业资讯0

深探人性奥秘:探寻被禁忌背后的真实需求

弗洛伊德曾言:被禁忌的事物往往触及内心最深的需求。在人们刻意压制某些情感时,其背后可能潜藏着反向形成的心理机制。当刻意强调某一事物时,人性中与之相反的元素可能被显露出来。言不由衷、口是心非、表里不一等成语都为我们提供了窥视反向形成的窗口。

那么,“反向形成”究竟是什么呢?简而言之,它指的是一个人的外在表现与其内心情感体验相悖。当一个人所表达的情感超出了正常范围,那往往是在掩饰其内心真实的情感。一个在人格上不够独立的人,可能会对自身界限的侵犯表现出过度的敏感反应。有时,我们对讨厌的人表现出过分的客气,其实是在掩饰内心的真实情感:“我其实讨厌你!”

让我们进一步通过实例来解读这一概念:

是“口是心非”的爱情。在许多情况下,过度的情感反应可能是反向形成的一种体现。比如,明明喜欢一个人,却又害怕这种喜欢,结果可能采取攻击的方式来“表达”。尤其在青少年中,这种反向形成表现得尤为明显。男生喜欢女生却不敢承认,反而会以看似的“打”的方式来表达与其内心情感体验相反的情感。

关于“洁癖”的成因。表面上看,一个人过分爱清洁、排斥脏物似乎是一种洁癖的表现,但在潜意识层面,他可能对脏物抱有特殊的情感。从人性的角度看,与脏物和平共处是自然的,例如婴儿会自己的大小便。但如果遇到一位追求完美且有倾向的母亲,她可能会严厉阻止孩子接触大小便,孩子受到母亲的影响后,就可能表现出过度的爱清洁和排斥脏物,这就是所谓“洁癖”的由来。虽然听起来荒谬,却是精神分析的魅力所在,它揭示了潜意识下的真实面貌。

“孩子替父母受”的现象。有时候,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是“互为表里”的。孩子可能会认同父母的潜意识。有时我们能看到,一些事业有成的父母,其孩子却显得很无能。这实际上是因为孩子在代替父母表达攻击性,或是代替父母经历各种疾病,包括身体和心理上的疾病、抑郁、等症或人格障碍等。从这个角度看,孩子在某种程度上将父母的潜意识直接展现出来。

此文观点来源于安徽网的沈梦婷和王慧茹两位作者的观点发表于滁州市第二医院。我们在此声明:本文已注明转载出处,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邮箱:。

  • 版权说明:
  •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2950527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