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他是北京大学的资深教授,享有国际声誉的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历史学家、教育家以及社会活动家。季羡林精通英、德、梵、巴利文,能阅读俄、法文,是少数精通吐火罗文的学者之一。他被誉为“国宝”,是当之无愧的国学大师和学界泰斗。
季羡林先生是一位博古通今、学贯中西的智者。他通过散文集《清塘荷韵》等作品,展现了他满腔赤诚的情怀。他在异国他乡时,怀念故土,对第二故乡的思念之情也跃然纸上。他对自然的热爱,对家人的思念,都通过文字深情流露。
张中行先生赞誉季羡林先生为“一身而具三种难能:一是学问深,二是为人朴厚,三是有深情。”尽管文章能反映作者的思想立场和世界观,但难以完全揭示他的全部。季老虽为完美之人,但也难免有缺陷。他的儿女们在某些时候并不能完全理解他,甚至在他的儿子笔下,他被认为是人生的失败者,一个孤独、寂寞、吝啬、无情的丈夫和父亲。
02
1929年,季羡林与邻家三姑娘彭德华成婚,这是季家的一桩重要事件。当时季羡林与彭家女儿们交往甚多,心中早有意中人,但命运却让他娶了彭德华。
彭德华虽然并非最出色的一位,但她的端庄、敦厚、善良和柔顺深深地吸引了季羡林。虽然二人没有共同语言,但彭德华在婚后操持家务,对丈夫呵护备至,她的善良和无私的爱赢得了季羡林的心。
为了让他有一个好的前程,季羡林的叔叔将他带到济南读书。季羡林虽对这段包办婚姻不满意,但他仍然努力维持,他们的生活在外人看来安乐与祥和。
精神上的孤独和无爱的婚姻令季羡林痛苦不已。他在德国的十年求学期间选择了远赴异国他乡,寻求心灵的解脱。在德国,他遇到了伊姆加德,两人相处默契并产生了恋情。出于责任和道义,季羡林最终还是斩断了这段异国情,回到了老家。
回国后,季羡林将全部精力投入到治学和研究中,与家庭并未完全融合。直到叔叔去世后,彭德华和婆婆被接到了北京与季羡林同住,但夫妻二人分居长达31年。
彭德华默默承受了一切,对丈夫的照料无微不至。在特殊时期,她更是用无言的陪伴支持着丈夫。
03
季羡林与彭德华育有一子一女。作为季羡林的子女,他们心中对父亲的感情是复杂的。在他们眼中,父亲对家庭并没有太多的感情,他们感受不到父亲的疼爱。
尽管如此,季羡林在子女教育上并未吝啬。他捐献贵重文物、书籍给,捐钱盖小学给家乡,向捐稿费。然而在家人眼中,他对外亲近大方,对里冷淡小气。
女儿季婉如曾对弟弟说父亲“独”,指的是他的吝啬和小气。然而这并不代表季羡林对儿女无情,他对儿女的爱如同所有父母一样深沉。只是他不善于表达,不懂得如何爱而已。
尽管父子关系曾因各种原因产生过隔阂和不和谐的地方,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家庭的变化,他们也逐渐理解和接纳了彼此。尽管有过误会和争吵,但最终他们还是实现了和解。
最终季羡林在98岁的高龄辞世,留给世人无尽的思考和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