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年轻时的日记

2025-04-2218:32:23创业资讯0

在新疆的千佛洞附近,一段不寻常的发现揭开了历史的神秘面纱。1974年,工人们在挖掘时,意外地发现了一张古老的卷宗。

卷宗上的文字仿佛一般,无人能解。经过研究,人们推测这可能是失传已久的吐火罗文。全球能读懂这种文字的人不超过30个。这时,我国唯一的吐火罗文大师季羡林被请了出来。

季羡林先生面对这份残破不全、页序混乱的卷宗,毅然决定破译。经过17年的艰苦努力,他终于整理出了《弥勒会见记》。这一研究成果了中外语言学界。

季羡林不仅学识渊博,更以真著称。他喜欢写日记,日记中毫无顾忌的话语,洋溢着青春的轻狂和幽默。长大后,他把年轻时写的东西编撰成《清华园日记》,尽管其中有些“毁形象”的口水话,但他还是决定不删,展现了自己的真实一面。

季羡林的人生信条是“假话全不说,真话不全说。”他无论在什么场合都讲大实话。他的学术成就显著,但他自称为“国学小师”,不愿意被贴上“大师”的标签。他撕下所有标签,展现了自己最真实的一面。

季羡林治学不拘一格。他考清华时数学只有4分,但他的文章写得好,最终被破格录取。他在德国留学时,选择了难度极高的吐火罗文等专业学科进行学习。即使二战期间德国战火纷飞,他也依然坚持学习。

在学术上越挫越勇的季羡林,在待人接物上却十分亲和友善。无论是对学生还是普通老百姓,他都没有架子。他的朴厚和谦和赢得了人们的尊重和爱戴。

季羡林一生宠辱不惊、仁厚谦和,给一个时代留下了闪光的背影。他的言传身教、为人处世都让人油然生敬。如今虽然他已经离开我们13年,但在无数人的记忆里,他依然笑着、鲜活着,让人感到亲切、温暖又明亮。

我们怀念季羡林先生不仅是因为他的成就和贡献更多的是因为他那幽默中带着豁达、温和却不乏坚忍的品格。正是这样的操守让他一生不为虚名所缚不被世俗所扰活得诚挚、热烈而坦荡。正如陶渊明所说:“纵化大浪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这正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追求的生活态度和自由境界。

余生愿我们都能如季羡林一般常怀赤子之心活出自己的快意人生坦然面对生活中的一切不管遭遇多少挫折都能保持内心的通透活出真这才是人生最高的境界点个【在看】一起努力吧!

作者 | 竹西,爱读书,爱生活。

图片 | 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版权说明:
  •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2950527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