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研与博览”的读书之道
在古代的读书法中,“精于研习”与“博观大略”两者并存,如同今日的精读与泛读之别。据《三国志》中诸葛亮的事迹,我们得知他虽主张“观其大略”,但也有其他学者主张“精于研习”。
相较于“精于研习”,“观其大略”因诸葛亮的名声而受到许多人的赞誉。从实际角度来看,“观其大略”在读书上确实有其可取之处,尤其在提高阅读效率和拓宽知识面上。不仅是诸葛亮,历史上的陶渊明以其“好读书,不求甚解”的态度体现了“观其大略”的精神,而鲁迅也曾提及“随便翻翻”的读书法,这也同样体现了对“观其大略”的认可。
那么,我们是否只应追求“观其大略”,而忽视了“精于研习”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就如孔子读书之“韦编三绝”,他追求的是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彻底掌握。对于某些书籍,尤其是那些对我们有深层次学习需求的书籍,必须通过“精于研习”的方式去深入理解和掌握。
在学校学习时,对课本教材的“精于研习”是提高学习成绩的关键;在工作中,对业务书籍的深入阅读也是提高工作效率和本职工作能力的关键。这并不只是对字句的钻研,更是一种专心致志、一丝不苟的读书态度。
现今社会中的“快餐”文化使人们往往更倾向于“观其大略”的读书方式,这更多是出于对困难的畏惧和懒惰。这种态度体现了浮躁和肤浅,随意和盲目。但值得注意的是,“观其大略”并非仅仅看个大概,而是要理清思路,领会要旨,注重对实际问题的研究和解决。
要实现“观其大略”,并不容易。它需要建立在“精于研习”的基础上。只有当我们对某一领域的知识有了深入的理解和掌握,才能享受到“观其大略”的乐趣,达到这一境界。梁章钜提倡的“精读一部书”便是这种思想的体现。
在书海中航行,我们面对的书籍种类繁多,质量参差不齐。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每本书都精熟,也不应该每本书都只是粗略地看过。为了确保读书效果,关键在于我们能否处理好“精于研习”与“博观大略”的关系。也就是说,我们需要清楚哪些书籍需要深入研究,哪些书籍可以大概浏览。有时,即使在同一本书中,也可能存在需要精读和可以略读的部分。
对于《史记》这样的经典作品,虽然无需字字句句都精熟,但其中某些部分如“项羽本纪”中的“鸿门宴”,因其精彩绝伦,应作为重点进行精读。这表明在读书过程中,“精于研习”与“博观大略”是相辅相成、两相并重的。
我们在读书时不能将两者割裂开来,只重视其一而忽视其二。既要有诸葛亮的“观其大略”之智,也要有石、徐、孟三人之“精于研习”之勤。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读书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