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约莫于6至757年)乃盛唐时代的一位杰出的边塞诗人,尤以其七绝诗作闻名于世。其诗篇大多气势磅礴、意境开阔,自成一家,被誉为“七绝圣手”。
在盛唐七绝的评述中,明朝的王世贞认为王昌龄的才情可与李白比肩,甚至将其作品列为“神品”。文学理论家陆时雍则认为王昌龄的诗作意象深远,其艺术造诣甚至超越了李白。王昌龄不仅才情横溢,被人尊称为“诗家天子”,但命运多舛,曾两度被贬,最终在湖南的黔阳惨遭濠州刺史闾丘晓所杀。
闾丘晓对王昌龄的才华心生嫉妒,在王昌龄回乡途中设下杀机。淮南节度使高适与王昌龄交好,得知此事后,将王昌龄被闾丘晓的消息告知宰相张镐。张镐闻讯后,果断处决了闾丘晓,为王昌龄伸张正义。此事迹真是的生动写照。
王昌龄的诗作以边塞诗、送别诗和宫怨诗为主,情感深沉且风格独特。尤其在“七绝”方面,有着突出的贡献。以下是他几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全文:
《出塞》诗篇以秦汉时期的边关为背景,描绘了征战沙场的将士们对和平的渴望,诗中写道:“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此诗被誉为唐代七绝的佳作。
《古从军行》则展现了戍边将士的壮志豪情:“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诗中末句的豪迈之气尤为突出。
在送别诗中,《芙蓉楼送辛渐》借“冰心玉壶”之喻,表达了作者的高洁品格:“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此诗成为了送别诗中的千古名篇。
对于宫怨题材,《西宫秋》以细腻的笔触刻画了的内心世界:“闺中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诗中含蓄地批判了功名对家庭的割裂。
他的《怨》、《采莲曲》、《别友人》等作品也各具特色,展现了王昌龄诗歌的多元魅力。
王昌龄的诗歌题材广泛但核心特点鲜明。他的作品不仅气势磅礴、情感深沉,更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赢得了后世的赞誉。他的诗歌创作在诗词发展史上占据了突出的地位,为盛唐诗歌的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