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之智:教学与品性的抉择》
在《孟子·离娄下》一文中,有着一段深远的寓言。其中逄蒙师从羿学习射箭,将羿的技艺全部掌握后,却因自负而了羿。孟子对此事并未全然责备逄蒙,而是指出羿在传授技艺时,对逄蒙的品性缺乏足够的审视,因此也负有一定责任。
公明仪听闻此事后,曾质疑孟子的观点。孟子则以微妙的错误来解释,表明即使是小错误也不能完全避免。而在古代的郑国,子濯孺子与卫国的冲突中,也体现了相似的哲理。
子濯孺子因病无法持弓,被驾车人告知追兵是卫国射术高超的庾公之斯时,他却显得异常镇定。他解释道,庾公之斯的射术是从尹公之他那里学来的,而尹公之他的射术又是从他这里学去的。这层关系让子濯孺子有了活下去的信心。庾公之斯追上后,得知子濯孺子的病情,不忍用其教授的技艺相害,便折箭损尖,象征性地发射数箭后离去。
这段故事正是“择善而举”这一成语的生动例证。所谓“择善而举”,即是在孟子提及“羿教逄蒙射术有错”之后,进一步通过“尹公之他教庾公之斯射术无错”的例子进行对比得出的结论。这一对比使公明仪领悟到,羿的错误在于未能洞察学生的品性,便贸然传授技艺。
羿,据传是夏代有穷氏部族的首领,其射箭技艺高超,曾夏代,但后来因过度热衷于而忽视民事,最终被逄蒙等人所杀。这表明,即使羿有过错,但其射术本身并无善恶之分。
整个故事告诉我们,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术,更重要的是教导学生如何成为一个品行端正的人。知识和技术固然重要,但它们是人为操作的工具,因此教育者首先需要教导学生如何做人。这正是“择善而从”的真正含义——选择善良并跟随它,就像遇到善事就跟着去做一样。
《孟子·离娄下》的这段寓言不仅是一段关于射箭技艺的传承故事,更是一个关于教学与品性抉择的深刻哲理。它提醒我们,在传授知识和技术的更要注重培养人的品性和道德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