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成孙子的成长日记观察与评价
XX年X月X日于湖南
笔录/余完成
自九月起,孙子的初中学途启程。适逢子与妻因公外出,我临危受命,承担了每日审阅孙子日记的职责。
家校共育,日记为桥梁。教师嘱咐家长每日审阅孩子日记并留言,以便教育交流。我因此对孙子9月10日、11日及12日的日记进行了评阅。
在10日的日记中,孙子写道,他已踏入人生的新阶段,从稚嫩的小学生转变为初中生。路途虽坎坷不平,但更多的是成长的磨砺。课业加重,从早到晚的忙碌,但这些都是为了更好的未来。他誓言要努力学习,尽快适应初中的变化。
而恰逢教师节那天,是星期日也是节日。尽管学校已有庆祝活动,但我仍觉得需培养孙子对师长的尊重。于是我在留言开头向邓老师和所有科任老师致以敬意。随后鼓励他珍惜初中时光,懂得珍惜与利用每一刻。
在11日的日记中,孙子提及与老师和同学的互动逐渐增多,但同时也提到了自己犯的一个错误——忘记带作业本。我对此给予了指导,告诉他这是学习态度的问题,并鼓励他改正。我也赞扬了他对硬笔书法课的喜爱和兴趣的增加。
12日的日记中,孙子描述了寝室发生的小插曲。面对此情况,我给予了评语,指出他描述事情的清晰性并告诉他如何妥善处理矛盾,避免进一步的冲突和问题。
班邓老师对我的评语给予了肯定和鼓励,感谢了我的关注和评价。我虽然只看了几篇日记,但能感受到孙子的成长与变化,我已心满意足。而这个过程也勾起了我对往事的回忆,激发了我写下《我给儿女看日记》的创作欲望(虽然尚未开始写作)。
忆往昔岁月如梭,“三岁一代沟”。但在为孙子审阅日记的过程中,我感到我们的交流是有效的。即使我这个年长他整整一个生肖的老人啰嗦叮嘱,他也能接受和领悟。这不仅让我有了欣慰感,还激发了我挖掘和整理巴陵老街故事的兴趣和决心。这对我来说不仅仅是对个人成长记录的审视与感悟的体验过程;它也是传承巴陵文化、促进社会和谐进步的尝试。
作者简述:余完成来自汨罗江边的余家塈,我的名字来源于“土改”完成的历史时刻。在我的40多年工作生涯中,大部分时间都在单位从事文秘工作。退休后我仍保持阅读与写作的习惯并与文字保持着亲密的互动偶尔也见于媒体上。《给孙子的日记》就是这一段美好的陪伴的记录。
同时我也在尽己所能去完成“巴陵老街故事”这个项目这个项目的目的在于挖掘整理巴陵老街的故事文化传承和发扬巴陵文化扩大文学艺术交流的圈子为推动社会进步贡献一份力量。我们欢迎所有热爱巴陵文化的朋友加入我们共同为实现这一目标努力前进。至今我们已经原创了957篇内容丰富的文章记录着巴陵老街的故事与文化特色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关注与参与。
编审团队:蒋正亚 管理团队:严
我们在此平台上分享这些故事希望能为巴陵文化的传承做出自己的贡献让更多人了解与欣赏我们独特而美丽的文化传承同时期待着每一位朋友的参与和关注希望一同携手前进推动我们的目标更近一步的实现同时也让巴陵文化得以更广泛的传播和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