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易碎的大学生”一词在社交媒体上引发了广泛的讨论。不少大学生在体测时轻微受伤便寻求救护车援助,这类现象似乎暗示了当代大学生的脆弱性。网络上也有声音认为“大学生无用”“大学生已沦为废材”。但真实的大学生真的是这样不堪吗?其实情况远非如此。
我们无法否认的是,目前确实有一部分大学生的表现不尽如人意,这也被认为是从何而来的“大学生无用论”。从教育层面来看,多年的应试教育使得不少学生患上了“等待指令”综合征。在河北某知名大学,曾经出现学生在食堂打饭时用手机搜索“如何点菜”的奇特场景,这令教授,直言这些学生被标准化教育驯化多年,突然自由后不知如何生活。体能方面,据数据显示,2023级大学生的引体向上合格率仅15%,比十年前暴跌了60%。体育老师透露学生军训晕倒率是90后的三倍。甚至在决策时,大学生也表现出恐惧,如一位学霸在选课系统开放时,查阅了20篇攻略仍不敢确定,最后只能向高中班求助。
如今是数字时代,手机对大学生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有研究发现,过度依赖刷短视频的学生面对纸质书时注意力难以集中,这让网友戏称为“金鱼记忆”。在这种虚拟与现实的交织中,有些年轻人在社交平台上展现出虚假的充实感,而现实中却对接收信息如外卖电话感到畏惧。心理专家警告这种心理割裂正造成认知障碍。
我们也看到许多学生沉溺于手机中,忽略了课堂环境。在就业与生存层面,大学生的压力同样巨大。他们面临的求职竞争激烈,有的毕业生投递数百份简历却如石沉大海。而父母转发关于“00后创业年入千万”的鸡汤文又使他们倍感焦虑。据调查显示,有72%的大学生仍然依赖父母生活,但超过80%的他们因此而抑郁。即便是名校的学生也常常感到自己像是冒名顶替的,即使保研至顶尖学府或手握大厂offer也依然觉得自己不够好。
我们不能仅凭这些现象就断定大学生是“废材”。经过多年的系统学习,他们积累了丰富的专业知识。医学专业的学生钻研解剖学、生理学等课程以掌握拯救生命的技能;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则熟练掌握编程语言和算法设计以推动科技进步。大学教育培养的学习能力使他们能够迅速适应新学科和技术。大学生的思想活跃、充满好奇心和创造力。在校园的创新创业活动中他们提出了许多富有创意的想法和方案。一些创业团队更是开发出新型社交平台和在线教育产品为社会创造价值。
面对困境,大学生们也在积极寻求改变。比如北京师范大学设立了“抗逆训练营”,通过模拟真实困境锻炼学生的抗压能力;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将企业的真实项目作为考试内容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武汉高校则进行“断网实验”让学生重新找回线下学习和社交的乐趣。
大学生并非是“废材”,他们是一个充满潜力的。尽管面临诸多挑战但他们仍在不断成长与进步。社会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理解、支持和引导帮助他们更好地走向未来。让我们给予他们更多的宽容和理解他们的未来仍然充满希望和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