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含太极
近年问世的《姬际可自述》中,提及一段文字,虽疑有后人之嫌,但其拳学价值甚高。此文所论“中”者,以道家观点观之,源于《庄子》之“环中”理念,循环而无端。
吾人所理解的“心意诚于中”,是指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在心性未发之时,恰到好处的状态谓之“中”;就身体而言,具置在神阙之后的黄庭,称为“中宫”。修炼心意五行拳,易获五气朝元之象,此五气必归于中宫。
阴阳为动静、虚实、刚柔之总括,心意拳非一味刚猛,需刚柔相济方为治道。原传心意拳的练法揉筋搓骨,用法则是滚身而进,以柔化为先,发劲也是九阴一阳。四象者,戴隆邦所传鸡腿、龙身、熊膀、虎抱头也,此四者构成拳术的基本要义。
心肾乃心火下降与肾水相交的基础,为还丹之要诀,亦为“地天泰”卦之象征。此段拳谱见于山西流传的拳谱,能敛炁入骨,关节各处会发出鸣响,自能任意变化、周身龙虎任纵横。
人之在脐下一寸五分,虽为形意拳的练门,但的概念广义,各家诠释不同。真能产生不老仙丹者,是无形无相的先天真炁,未必就生于“脐下一寸五分”。自古内外两家均以处下功夫,但仅以此为究竟则难成正果。
身法起落望于一身之滚起,以滚身而起的练法强调揉筋搓骨。至戴隆邦时改为束身而起、展身而落,强调用时要不拘一格、顺势而发。以身带步是心意拳行动的准则,以为周身的根节,则身法自然协调。
《内功四经》引自山西宋家所藏之文献,传为清初之物。所述龟尾升气、炼神等内炼之法,为武学界所重视。其中“龟尾”指尾闾,为内丹周天之要地。内丹修炼凝神入气穴,真炁沉于气海穴,神光聚于天心穴,此为内功之要诀。修炼至天地交泰之境,水升火降,头足上下交接如神。
各武术门派均可借鉴《内功四经》之修炼方法,然其不能替代各派独具特点的内功体系。《内功四经》不宜作为太极、杨氏、吴氏等太极拳的自然大道体系的唯一法则。武、杨、吴太极门均有完整的内炼体系,“无极歌”和“太极歌”等足以奠定太极拳的自然大道体系。
各武术流派应结合自身特点,辩证地看待和借鉴各类武术经典和修炼方法。尊重原创作者版权,本平台所收录的各武术前辈及武友的言论仅供个人学习交流之用。网络文章需结合自身体证,是否适合自己需辩证看待,不盲从。祝各位武运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