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就太极精髓,从掌握气沉之法开始!
气沉是众多武术爱好者和演唱者所追求的修炼境界。并非虚妄之地,而是指位于腹部的特定区域。中医认为此区域的气海穴是真气集聚之所,位于脐下5厘米至脐下12厘米的中极穴,其中藏有生命的奥秘。对于太极拳而言,气沉更是其重要特点。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气沉呢?让我们一起来探究。
保持正确的站立姿势。身体直立,双脚分开与肩同宽;屈膝放松,胯部微圆,轻闭,舌尖轻触上颚,自然呼吸。全身放松,双手自然垂于大腿中部,中指轻触中线。头部保持虚领顶劲的姿态,脊柱节节放沉,胸背部的肌肉也自然地松沉下来。
目光平视前方,排除杂念,将意识集中于(脐下小腹部分)。自觉心平气和后,用意识引导双手缓缓向前方举起,肘部微曲,手心向下。同时用鼻缓缓吸气,使气体有下行的感觉,慢慢送入腹部处。
当进行这一步骤时,横膈膜会自然上升,腹部随之内收,使气在位置。稍作停顿后,便完成了一次吸气动作。
接下来,继续用意识引导双手屈肘内收,缓缓下按于腹前。同样以中指领劲往下。此时括约肌放松,以鼻呼气。此时横膈膜自然下降,小腹部则自然外凸。这就是一次完整的呼气过程。
在练习过程中,要保持心静、目视双手的起落、动作与呼吸的协调统一。逐步实现呼吸的“悠、匀、细、缓”,动作轻松自然、速度均匀。如此反复练习多次。
这种气沉的腹式呼吸法与疗法中的逆呼吸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适用于各种类型的太极拳架式。
对于初学者而言,开始时可能会觉得有些困难。因此建议分三步进行练习:
第一步,先练习松静站立。无论选择形意拳的三体式、八卦掌的定劲桩还是太极拳的混元桩,都应按照要求将全身放松。姿势站稳后,采取自然腹式呼吸,不强行加力,多关注放松的感觉。每天早晚各站半小时左右,坚持练习约两个月以达到彻底松静的状态。
第二步,仍按第一步的松静站立并采用逆腹式呼吸法进行练习。随着熟练程度的提高呼吸与动作的配合也会越来越默契逐步实现以意领气、以气催力的效果从而达到形意合一的境界。
第三步则是在熟练掌握前两步的基础上将动作与呼吸紧密结合选择几个动作简单而富有节奏感的拳式如形意拳的劈、钻、炮等动作进行练习将开吸合呼、蓄吸放呼的原则贯穿其中逐步实现气沉的境界。
经过这样的练习你会明显地感到双腿前节有力、腿肚子沉重双脚仿佛深入地下每一动作的力之源都在脚跟经踝骨沿腿而上两膝有力动作发劲时整而不散如同风吹大树百枝摇曳自然妙趣横生!
掌握气沉的技巧对于练就太极拳的精髓至关重要。通过不断的练习和领悟你会逐渐感受到太极之韵味和力量之源最终达到身心合一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