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中新网客户端北京1月28日讯(记者XXX)小年作为的传统节日之一,历来备受关注。从腊月二十三到腊月二十九,人们忙碌着磨豆腐、扫房子,直至除夕。
据资料显示,农历小年将至,位于青藏高原的西宁街头洋溢着浓厚的年味。图片中的景象,让人感受到节日的喜庆与温馨。
这个节日的日期并不固定,有的地方是腊月二十三,有的地方则是腊月二十四。尽管如此,劳作了一年的人们,都期待着过一个轻松、舒适的新年。小年,正是新年的序幕。
“二十三,糖瓜粘”这句过年谣广泛流传于各地,虽然个别字词有所不同,但都以糖瓜作为小年的重要习俗。糖瓜是由麦芽糖混合黄米熬制而成,粘性十足。若是拉成长条即为“关东糖”,若是搓成扁圆则叫做“糖瓜”。
在寒冷的冬天,糖瓜可以放在屋外。由于天气严寒,糖瓜会变得非常坚实,内部微小的气泡使得其口感脆弹,甜而不腻,别有一番风味。
古时,这种糖瓜被称为“胶牙饧”,饧即指糖,其名字便体现了这种面点的粘性之大。大诗人白居易也曾写诗提及这种糖的流行。
在小年这一天,除了吃糖瓜外,还有一项重要的习俗就是祭灶送灶君。灶王爷又称灶王、灶君,民间传说中他原本是一位平民张生,因乞讨羞愧而死,后为灶王。每年腊月二十三、二十四他会上天汇报每户人家的善恶,大年三十或正月初一再返回。
在祭灶的仪式中,人们会端上一盘糖瓜,希望粘住灶王爷的嘴巴,让他上天后多说好话。还要用稻草为灶神扎一草马并一同烧掉,即为“辞灶”。这一习俗意在祈求新的一年家庭和睦、吉祥如意。
关于小年的日期,国内不同地方有所差异。北方多在腊月二十三过小年,而南方则多在腊月二十四。据民俗学专家萧放考证,清朝以前基本都是腊月二十四过小年。时间的变迁也折历史的差异和文化空间的多样性。
无论日期如何变化,小年的到来都标志着“忙年”的开始。人们开始打扫屋子、准备食材、祭灶送神、大扫除等。其中,“写大字”是过小年的特色习俗之一,即写春联、贴窗花等,以寄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
小年作为新年的开端,不仅承载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祝福,也体现了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多样性。无论是吃糖瓜、祭灶送神还是忙年准备,都体现了人们对新年的期待和祝福。(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