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的探索与转变》
近日,英国《卫报》的一篇文章引发了广泛关注。文章标题为:“性格之谜:科学依据与自我改变的探索”。文章中,作者揭示了一个关于自我认知的探索过程,关于如何在“大五人格模型”的框架下,理解并尝试改变自己的性格。
在人格五因素模型测试中,作者发现自己在“宜人性”这一维度上的得分偏低。宜人性通常被理解为合作、友善和同情心,珍视人际关系和社会和谐。这使作者不禁思考,自己是否注定是一个孤僻的人。为了探索这一问题,他开始了对自我性格的研究和改变的尝试。
一次小组活动后,朋友给每个人起了外号,而作者被戏称为“挑剔者”。虽然朋友的用意是开玩笑,但这一外号却如同一把刺痛了他的内心。这让他深刻反思自己性格中消极悲观的那一面,以及这种性格是否对他的生活和人际关系产生了不良影响。
面对自我,作者首先选择进行压力测试和人格测试。这些测试不仅帮助他认识了自己的潜在缺陷,也让他对性格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例如,即使他不喜一部电影,他也从不为了迎合他人而发表的观点。但他也意识到自己的“挑剔”性格可能让周围的人感到不适。
为了改变这一情况,作者决定借鉴被公认为最严谨的“大五人格模型”来评估自己。在这次测试中,他发现自己的外向性得分最高,而宜人性得分偏低。他参考了《大西洋》月刊记者的经验,这位记者通过参加即兴喜剧课程和自己参加派对等活动,成功提升了自己的外向性。这让他相信,性格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可以通过努力和坚持来改变的。
改变并非一蹴而就。作者在尝试提升宜人性的过程中遇到了许多挑战。他学会了在社交互动中更好地评估自己的言行,更加谨慎地选择表达自己的观点。虽然他可能没有完全改变自己的性格,但他对性格的表达有了更多的理解和掌控。
文章最后强调了宜人性的重要性。尽管人们常常给宜人性强者贴上“傻瓜”或“人善被人欺”的标签,但研究显示,宜强者更快乐、离婚率更低、生活质量更高,更能适应逆境。培养社交技巧,包括选择合适的时机和对象进行交流,是一项值得努力的任务。
正如作家格雷琴·鲁宾所说:“‘接受自己,但也要对自己有更高的期望’。”这句话道出了性格改变的真谛。虽然改变性格的过程可能充满挑战和困难,但只要我们持之以恒、积极努力,就一定能够走向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