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艺术之门
相较于语言文字,音乐更像是一门依靠直觉的艺术。这也就意味着,对音乐的解读和感受因人而异,每个人都能从中获得独特的体验。尤其是无歌词的古典音乐,欣赏它更需要我们以恰当的姿态去聆听。
那么,如何才算真正听懂了一首曲子呢?其中又有什么窍门吗?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如何提升我们欣赏音乐的能力,让音乐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种享受。
五十年前的一个夏天,我毕业的最后一次辅导是大提琴改编曲。虽然老师耐心示范,但我心里却长草,不想再练下去。多年后,再遇老师,满头白发的她已认不出我。然而我脑子里的第一反应,还是那句探问:这首曲子你懂了吗?这也成了我听音乐的习惯:先喜欢,然后问自己,这首曲子你听懂了吗?听懂了多少?听到了什么?
音乐中蕴含的画面感,是乐曲表达的一种魅力。但乐曲的表达并不一定越具体越好。有时候,我们会听到一些音乐,它并没有明确的指向性含义,却能让我们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这种共鸣的微妙之处,就在于其多层次的情感表达。
以拉赫玛尼诺夫的《第二钢琴协奏曲》为例,当沉重的和弦从钢琴的低音区滚出来时,我仿佛能感受到伏尔加河的冰雪消融,坍塌的堤岸,冰水翻卷着俄罗斯人的苦难。这种画面感从何而来?作曲家创作时到底是什么心思?这无疑让我产生了深深的困惑。
为了解答这个疑惑,我阅读了多本音乐读物,试图从书中找到答案。比如艾伦·科普兰的《如何欣赏音乐》,他开宗明义地指出:每个人都会根据自己的能力来欣赏音乐,而音乐可以在三个不同的层次上来听:感官层次、表现层次和纯音乐层次。这样的拆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音乐。
古典音乐构成复杂,一首乐曲不只表达一种情感。如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那磅礴的气势不仅来自演奏的声响,更来自主题旋律本身。但绝不要把这气势具体到某种假说,因为问题的复杂性远超我们的想象。
现当代的音乐作品往往让我们不知所措,似乎作曲家在和我们开玩笑。但艾伦·科普兰告诉我们,有创造性的作曲家都是态度严肃的,我们需要对他们的尝试抱有开放的思想、良好的愿望和天然的信任。为了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现当代音乐,科普兰还将作曲家做了四种不同划分:很容易理解的、完全可以接近的、相当困难的、非常艰涩的。
无论是古典音乐还是现当代音乐,都需要我们以开放的心态去聆听。在听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音乐的感染力远超我们的想象。约翰·凯奇在《沉默》中说,当代音乐就像一片陌生的森林,我们需要努力走进去,也许会发现那里有另外一片生机盎然的天地。
希望这篇文章能帮大家增加欣赏音乐的好姿势,让大家在音乐的海洋中畅游得更加自如。记住,音乐不仅是好听与否的问题,更是我们情感和心理的感应过程。让我们抱持开放的思想,用天然的信任去感受音乐带来的魅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