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束于物,不困于情,不扰于人,不忘本心。
冯友兰先生在《哲学简史》中曾提及,人生境界有高下之分。境界高的人,面对的世界更为广阔;而境界低的人,视野则相对狭窄。这种观念在两千年前,就被庄子的经典所蕴含。
第一章:无束于物
《逍遥游》中的仙人列子,虽然能驭风而行,但他的自由却依赖于外物。而《道德经》告诉我们,知足者方能长久,不被物质所累。唐伯虎虽生活在简陋之中,却能自得其乐,不受物质束缚。这便是人生的第一层境界,不因外物所困,保持内心的纯净。
第二章:不困于情
惠子身居高位,却因名利而患得患失,这便是被情感所困。人心有限,装满了虚名浊利,就装不心自在。皎然诗中写道:“虚名谁欲累,世事我无心。”这正是告诉我们,要摆脱名利的束缚,从欲望来。
第三章:不扰于人
庄子在妻子去世时,不仅没有悲痛欲绝,反而敲着瓦盆唱歌,这看似不合常理,实则是告诉我们,不必在意他人的看法。人生在世,应活出自己的样子,不为他人的眼光所困。宋荣子清楚自己该做什么,不做什么,辨明荣辱,超然物外。这也是告诉我们,不要活在别人的评价里,你就是你,独一无二。
第四章:不忘本心
庄子看到那棵无用之树得以免祸,他告诉我们:树不成材,亦可保身;人亦如此,各有各的活法。陶渊明虽家有田地需操劳,但他不为五斗米折腰,选择乐安天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坐标,返璞,找到自己的路,方能保持身心的健康和安宁。
在人生的旅途中,列夫·托尔斯泰说:“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时间,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我们应如庄子所言,不滞于物、不困于心、不扰于人、不忘本心。让身体可以带着跳舞,让心灵插上自由的翅膀。如此,方能活出自己最想要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