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都旧时的节庆风俗
在古老的北京,每逢岁末年初,一派别样的景象便会展现于众。在腊月之时,市场之上开始繁忙起来,满街皆是挂满红灯的店铺与摊商。每到这时,无论大家小户的门前都会挂上红色的灯笼,孩童们手提红灯,游走在街头巷尾,增添了浓浓的年味与新年的喜庆氛围。
能工巧匠们不只制作了普通的红灯笼,还创造出了富有娱乐性的各式灯笼。他们用竹子巧妙地编织成各种形态,如红金鱼、绿蝈蝈、还有带花的桃子等,再以油纸糊上并画上图案,加上提梁,深受孩子们的喜爱。每逢过年之际,家中长辈总会购买多种动物造型的灯笼,孩子们点亮它们,在院中游走,黑暗中灯光闪烁,乐趣无穷。
其中还有一种名为“走马灯”的特别灯笼。它呈六边形,装有一个伞状的风轮。当蜡烛点燃后,热气向上流动,使得风动,进而带动装在竖杆上的戏曲人物转动起来。例如《西游记》中的唐僧、猪八戒、孙悟空、沙和尚等角色都会随之动起来,投下影子在白油纸上,这场景让人叹为观止,成为了欢度除夕的重要活动。
古时人们还相信着一些农作物与吉祥美好的象征之间的关系。比如芝麻这种农作物便被寄予了吉祥的寓意。除夕之夜,长辈们会铺上芝麻秸秆在院里,让孩子们踩碎发出声音。据传这是“踩岁”的习俗,寓意着来年的日子如芝麻开花般节节高升,越来越好。
而在众多的过年习俗中,放炮仗与放烟花更是不可或缺的环节。每逢除夕之夜,制成的炮仗和烟花便成为了人们欢庆的焦点。爆竹声声中,人们驱赶着“年”,而烟花则如梦幻般照亮了夜空。有一种叫“起花”的烟花尤为引人注目,它出火光向高空飞去,犹如火树银花般的景象令人叹为观止。
北京的老百姓们有着各种各样的过年习俗,“守岁”、“压岁”与“踩岁”更是过年时不可或缺的民俗活动。人们认为通过这些活动能够驱邪避害、祈求吉祥。于是乎,芝麻秸秆也成了过年时必备的物品之一。
这些习俗与活动不仅丰富了人们的节日生活,更传承了古老的文化与历史。如今回想起那些欢庆的时刻,仍让人心潮澎湃、感慨万分。古都北京的这些传统习俗与活动,不仅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与回忆的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