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育儿道路上,许多家长都借助“奖励”这一法宝。当期望孩子乖乖吃饭时,家长常说:“如果吃完了,我们可以带你去选购新玩具。”又或者,当孩子面临考试时,家长会许诺:“如果你考到90分以上,就给你买电脑。”这些场景在育儿过程中屡见不鲜。
起初,这些奖励方法似乎非常有效。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家长频繁使用物质奖励时,孩子们开始学会在要求做某事时讲条件。比如,当被要求收拾玩具时,他们会提出条件:“除非你先给我冰淇淋,否则我不收拾。”
为何初衷是希望借助奖励帮助孩子养成良好习惯,最终却导致孩子养成了事事讲条件的不良习惯呢?这背后的原因值得深思。
奖励并非万能,需要家长们正确使用。不同的奖励方法对孩子的影响也是不同的。
物质奖励是许多家长的首选。提供美食、玩具、电子产品等实物奖励都属于此类。虽然短时间内这种奖励能激发孩子的积极性,但长期使用可能导致孩子对事物本身的热情降低,只关注于得到的奖励。
奖励则是给予孩子一些特别的,如玩游戏、去动物园或去喜欢的餐厅用餐等。这种奖励方式同样能迅速见效,但也可能削弱孩子对事情本身的热情。
而精神奖励,如拥抱、微笑、夸奖等,能给孩子带来精神上的愉悦和成就感。这种奖励方式能让孩子因事情本身的完成而获得满足感,从而激发其持续的动力。
不恰当的奖励使用也会带来不良后果。一旦家长停止奖励或奖励对孩子不再有吸引力,之前被奖励的行为就可能消失。这就像海狮表演一样,当工作人员离开后,海狮的精彩表演也随之停止。
过度依赖物质和奖励还可能导致孩子对原本感兴趣的事情失去热情。著名的心理学家德西通过实验发现,外部奖励的不当使用会人的动机,使人对原本感兴趣的事情失去兴致。
那么,家长应该如何正确奖励孩子呢?
对于孩子本身就有兴趣的事情,家长可以给予语言、眼神等精神奖励,夸赞他们的努力和认真。因为孩子在从事自己喜欢的事情时,内心是愉悦的,这种愉悦感本身就是最好的奖励。
对于孩子不喜欢但对其成长有益的事情,如刷牙、做运动、练字等,家长可以起初使用物质或奖励来鼓励孩子开始,然后逐渐转变为精神奖励。例如,对于练字枯燥的任务,可以先设定一个简单的目标奖励机制,当孩子完成一定数量的练习后给予物质奖励,随后逐渐过渡到只给予精神上的肯定和夸奖。
奖励孩子时,应以精神奖励为主,物质和奖励为辅。这样才能更有效地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