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踏品牌崛起,再掀新篇章——正式宣布全资收购德国专业户外品牌狼爪(Jack Wolfskin)。
在此之前,安踏已成功将韩国可隆(Kolon Sport)和日本迪桑特(Descente)等品牌纳入旗下,此次收购再次壮大了安踏的户外品牌阵营。
在公众的传统认知中,安踏常常被视为物美价廉的国产运动鞋服代表。随着其不断的发展和壮大,实际数据展现出截然不同的一面。
到了2024年,安踏集团的营收规模已远超耐克,是其两倍多,更是李宁集团和阿迪达斯的数倍之多。这背后,离不开安踏创始人丁世忠的智慧与努力。
丁世忠先生是一位来自福建晋创业者,他凭借着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对市场的敏锐洞察,带领安踏一步步走向成功。
创业初期,丁世忠曾面临商场的拒绝和市场的冷眼,但他从未放弃。他带着600双鞋四处寻找机会,最终在全球市场中建立了安踏的品牌地位。从县城步行街的国货先锋,到如今收购始祖鸟、萨洛蒙等高端品牌,安踏的商业帝国令人瞩目。
丁世忠与安踏的故事,不仅是国产品牌的崛起,更是营销策略与资金投入的完美结合。
1970年,丁世忠诞生于福建晋一个贫困渔村。开放初期,他见证了家族作坊式制鞋业的兴起。
他心中始终有一个疑问:为何同样的鞋,海外品牌能卖到高价,而自家代工的鞋却只能得到微薄的利润?这个疑问在他心中埋下了创业的种子。
1987年,丁世忠怀揣着这个疑问和1万元资金以及600双晋江鞋前往北京寻求发展机会。经过数年的努力和市场拓展,他终于成功赚取了第一桶金。
1991年,丁世忠带着创业积累的资金回到晋江,将原本的家庭制鞋作坊升级为安踏品牌。但安踏在初创时期并不起眼,主要为大品牌提供代工服务。
1999年是安踏的一个转折点。丁世忠意识到要打造自有品牌的重要性。他将全年利润的95%投入品牌建设,签下孔令辉作为品牌代言人并大力投入广告。这一决策使安踏品牌迅速崛起并成为行业翘楚。
国产品牌的崭露头角——在同一时期,国内其他体育品牌如李宁也在迅速发展。
特步通过差异化的营销策略脱颖而出,鸿星尔克和361度等品牌也纷纷加入市场竞争。随着2008年北京会的到来,运动鞋服行业迎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
安踏抓住这一机遇,通过一系列的收购和扩张策略,实现了快速发展。
安踏的收购之路——2009年,安踏以3.32收购了处于亏损状态的斐乐业务。这一决策被证明是成功的商业运作。
姚伟雄作为斐乐大区负责人,通过精准的市场定位和产品创新,使斐乐逐渐走出困境并成为安踏的重要增长驱动力。
早在2005年,丁世忠就提出了“不做的耐克,要做世界的安踏”的远大目标。如今看来,安踏虽未完全实现全球化,但在全球市场的布局已取得显著进展。
特别是在户外领域,安踏通过不断收购和整合资源,逐步完善其品牌矩阵。
2015年冬奥会的成功申办让安踏看到了冰雪运动市场的潜力。随后安踏投资与日本迪桑特成立合资公司、收购韩国可隆在的运营权等举措都为安踏在户外领域的发展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