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代智者的思考与启示
老子的哲学观念中,“绝圣弃智”、“绝仁弃义”以及“绝巧弃利”,是否意味着摒弃圣智、否定仁义的价值观、抛弃机巧和拒绝货利的诱惑呢?他又如何理解“大象无形”、“大音无声”以及“无为而治”、“反者道之动”的深邃思想?孔子所提的“上智下愚”与“唯小人与女子难养也”,是否仅能从字面上解释其含义?孟子主张的“人性善”与荀子提出的“人性恶”,是否只是对立的两个观点?墨家倡导的“兼爱”“非攻”,以及名家的“白马非马”,又是在怎样的背景下提出的?真正的“贤者”是怎样的存在?当我们懂得“见贤”之后,又该如何进一步“思齐”?
近日,学者万明华携带其作品《为学之道》登上了北大博雅讲坛的舞台。他跨越了2500多年的历史长河,从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竞放、儒学独尊的两汉时期,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注重风骨与风度,再到经历战乱的隋唐时期,以学术思想和修养两方面为着眼点,深入探讨了从孔子到近代的49位历代先贤的学养和为学之道。
万明华所著的《为学之道》由北京大学出版社于2019年1月出版。这部作品以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的观点为启示,即通过历史我们可以更好地看清自己,理解过去越清晰,未来的可能性就越多。阅读这些先贤们的生平事迹、家庭背景、道德修养及学术思想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
那么,何为文化?归根结底,文化是人们的思考和行为。教育则是对人的影响。孔子勤奋编纂经典直至“韦编三绝”,董仲舒在学府内沉浸学问达到“三年不窥园”,这些故事都在讲述着人们对于勤学的追求。在万明华看来,人生的成长之路可分为四重境界。其中蕴含天赋潜能、家风、理想信念等众多因素是人生道路上的关键。
对于先天的因素如天赋和家庭背景,万明华在宋代诗人刘克庄的《题读碑图》一诗中找到了共鸣。诗中描述了天赋在成长中的重要性,而历史上如李白、钱穆等人的成长经历也证明了这一点。先天优势固然重要,但并不是唯一决定因素。王十朋在《买鱼行》一文中提及的家风家教之重要性同样不容忽视。如曾国藩家的祖训:“书、蔬、鱼、猪、早、扫、考、宝”,以及曾玉屏传承的治家良方都是良好家风的体现。但万明华认为,即便先天不足,也能靠后天的努力来弥补。
那么如何进行主动的成长修炼呢?万明华强调了理想信念、立德修身和勤奋刻苦的重要性。他认为,立德修身是个人成长的前提条件,如同叶圣陶所说,学习的根本和最高目标就是做人,一切知识的根本就是道德。而勤奋刻苦更是必不可少的品质。同时他也强调了与他人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的重要性。社会化的修炼作为人生第三重境界尤为重要,只有在人群中磨炼自己,与他人磨合才能创造出真正的人生价值。
最后是创新型的修炼。魏源作为近代知识分子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秉承着“创榛辟莽”的精神提出了变法创新的理念和“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策略。这充分体现了第四重境界——开拓创新的重要性。
作者:何安安
编辑:罗东
校对:翟永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