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结束最简短精辟

2025-04-2505:20:22创业资讯0

在人生的旅程即将画上句点时,我们应如何面对死亡这一命题?

或许大多数人在面对时都会感到惶恐不安,因为死亡在我们的文化中,一直是一个被避讳的话题,特别是关于离世后的种种事宜,我们往往选择避而不谈。

逃避真的能解决问题吗?显然答案是否定的。从出生的那一刻起,我们便开始逐渐走向衰老,生命的终结终会到来,这一过程虽然残酷但却是真实存在的。

那么,我们应如何更积极地面对这一局面呢?《最好的告别》这本书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本书的作者阿图·葛文德是奥巴马医改的重要推动者,他以医生、儿子和社会观察者的三重身份,以开放的态度直面人类的衰老与死亡。

我们如何面对时间,或许取决于我们认为自己还剩下多少时间。对于高龄的老人来说,他们最担心的并非是死亡本身,而是那些即将到来的变化——失去听力、记忆力,失去最好的朋友和固有的生活方式。对他们而言,生活中最简单但也是最宝贵的事情,可能就是能够自己独立完成如上厕所这样日常的事情。

在我们步入中年的过程中,会出现多种变化:当我们到了30岁的时候,便会开始经历不可逆的衰老过程——牙齿磨损、骨密度下降、感官功能逐渐退化。而在40岁左右时,肌肉质量和力量开始逐渐流失,大脑的处理速度也开始变慢。到了50岁,骨头每年都会以约1%的速度减少骨密度。到了60岁,我们的视网膜接收到的光线只有20岁时三分之一的光线量。而到了70岁的时候,大脑灰质的丢失使得头颅内部空间多出了约2.5厘米的空隙,这导致老年人在头部受到撞击时更容易发生颅内的情况。到了80岁的时候,我们会失去大约25%到50%的肌肉量。

这一系列的科普知识旨在帮助我们接受逐渐老去的事实。接受了这一点后,我们需要准备些什么呢?我们应该如何在尊重与尊严中面对生命的终点?何时努力治疗何时又放弃治疗?大量真实案例呈现在我们面前时,虽然文字描写可能会让我们觉得痛苦不堪,但这也能使我们冷静思考和决策参考,也就能发挥出这系列科普和书本的真正价值所在。《最好的告别》这书正如背后的推荐语所述:在刘瑜的话语中表达了本书对于死亡的看法,“挪开我们挡在眼前的手”从死亡阴影中寻找到平静不再惶恐不安。

我们最终的追求并不是追求一个“好死”,而是能够活出质量活到自然终老。这样的目的需要我们正确看待死亡并从中寻找生活的意义与价值。这本书引导我们在生命的尽头找寻答案的途径与智慧,并以此提醒我们要珍惜每一个阶段的生活,学会以更为从容和有尊严的态度去面对人生的每一个转折点。

  • 版权说明:
  •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2950527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