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江左思源
婚姻,非情感之安乐港,乃是利益与情感交织的舞台。对于许多女性而言,在婚姻中遭遇伴侣的背叛后,即便选择原谅,内心依旧感到痛苦无比,仿佛跌入深邃的深渊。在此,我们讲述一位45岁女性的真实经历:她于原谅丈夫的背叛后,逐渐认识到,若将婚姻视作一场交易,反而能让她获得更为平衡的生活。尽管这听起来有些残酷,但这却是她深思熟虑后的领悟。
郁瑾(化名),45岁,结婚近,曾与丈夫被亲友誉为“模范夫妻”。两年前发现丈夫“另寻新欢”,令她倍感。她曾哭闹、质问、痛苦不堪,甚至威胁要离婚。但丈夫认错后,态度淡然,缺乏改正的迹象,一副“要么离,要么忍”的模样。
面对这样的境况,郁瑾在挣扎中自问:我该如何抉择?考虑到孩子正在读高中,家庭财务关系复杂,她最终选择了“委曲求全”的原谅。起初,她满心期待丈夫能,但后来发现丈夫依然冷漠敷衍,只是不再那么明目张胆地出轨。日子一天天过去,她虽未离婚,但心中却有诸多不甘。
心理学家荣格曾言:沉溺于所谓“爱”的魔力中的人,容易忽视实际利益与保障。婚姻中,情感与利益常常交织在一起。若一味强调“爱”,却不考量金钱、责任、边界,往往就会陷入被动。郁瑾便是如此,她曾深陷“他是否还爱我”的迷思,却忽略了“他是否付出行动?”、“我的付出是否换回相应回报?”等实际问题。
当沉溺于“他爱不爱我”的追问而忽视了婚姻的交易属性时,容易使自己处于被动。应反思自己在婚姻中的付出与收获。若丈夫的背叛已使你失去信任,但又不得不维持现状,那么不妨调整视角,直面婚姻的交易本质,把握自己的。这样,方能在痛苦中反败为胜,重夺人生主动权。
郁瑾原谅丈夫后,本以为丈夫会因她的“深情”而更加珍惜她。然而残酷的现实告诉她:未必如此。丈夫的态度依旧冷淡,家里的经济主要依赖她的工资;家务、孩子教育更是她一手承担。而丈夫则显得更为放松,认为“既然你选择原谅,就别再唠叨。”
某天,郁瑾突然意识到:自己在经济上承担了大部分压力,而在情感上又饱受折磨,而丈夫并未给予她应有的尊重和感恩。这时,她明白了“不敢算账的人,只会被别人算计”的道理。于是,她开始记录自己的“婚姻账本”:家庭每月开支、她的工资承担、丈夫的贡献、家务分配、孩子教育等一一细数。
从心理学的视角来看,“账本思维”不仅关乎金钱账,更包括情感账、时间账、责任账。将婚姻视为合作与博弈的过程,能使女性在关系中找回自尊与自我肯定。郁瑾意识到:过去她只顾沉溺在爱情或背叛的情绪里,却从未清晰衡量过付出与回报。
算清账目并非意味着斤斤计较,而是警示自己:若永远无概念,就会永远处于被动受损的状态。只有明确了“谁付出多少,谁享受多少”,方能知晓自己在婚姻中的价值与底气所在。
原谅丈夫的背叛并不代表失去底线。暂时的家庭完整可以不离婚,但并不意味着毫无保留地继续付出。要让丈夫明白:你有算账的能力,也有“惩罚性收回”资源的决心。不仅要“和好”,还要“谈判”,重设规则,如家务分配、财务分配、情绪支持等。这样,才能避免让你的原谅变成自我牺牲。
面对丈夫的背叛,郁瑾起初伤痕累累,后来的原谅也是迫于现实。当她理清婚姻的账目后,她反而逐渐释然。她不再纠结于“他爱不爱我”,而是思考“我还能从这段婚姻中得到什么?我还要投入多少?”。如今,她更加放松,敢于直面问题并采取行动。
看相才有机会获得真正的自由。郁瑾的经历告诉我们:把婚姻当作一场交易并非冷酷无情,而是提醒我们在某些时刻,除了爱还有利益、有尊重、有底线。这些东西比所谓的“爱情”更能保证我们的幸福与安全。当我们能够清晰地谈条件、为自己争取利益时方能赢得应有的尊重和更多的重视;当不再沉溺于天长地久的浪漫幻想而是学会与伴侣共同制定规则时就会发现只有真正懂得游戏规则的人才能在婚姻中活得更好、更有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