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3年起,北京大学与众多优秀学子之间的桥梁将迎来一次重要的变革。这一变革意味着,对于渴望成为北大“校友”的学子们来说,未来的道路将更加严格和具有挑战性。
自年初以来,这一变革的消息便在校园内外引起了广泛关注。在1月5日的继续教育年度总结会议上,校方正式宣布将停止夜大学、网络教育、自学考试等形式的学历继续教育招生。这一决策的背后,是对于教育资源的重新分配与优化,更是对教育公平性的深思熟虑。
长期以来,进入名校的途径主要有两种:一是通过高考等级的考试;二是通过继续教育。前者难度较大,但给予了更多人公平竞争的机会;而后者则相对简单,为许多人提供了“读名校”的捷径。随着“校友”数量的不断增加,这也对名校的品牌和信誉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像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名校开始逐渐将继续教育向“非学历化”转型。
继续教育的形式多种多样,从夜大学、网络教育到自学考试等,这些形式的收费相对较为低廉。而随着名校转型的推进,那些“高层次非学历继续教育”逐渐成为主流。这类教育通常指的是各类高端培训班,如总裁班、精英班、国学班等,学费昂贵,其目标学员主要为社会精英。
在这一背景下,随着大学招生的不断扩大,原本由自考、函授等形式承担的普及高等教育功能逐渐被弱化。也发文规定,普通高校将不再举办本校全日制教育专业范围以外的学历继续教育。这一决策旨在规范高校继续教育的办学层次、类型、规模和质量,使其与学校的办学定位、办学条件和社会声誉相匹配。
北京大学的决策停办夜大学,可以被视为一种“消费升级”的体现——教育消费的升级趋势更加明显,学校更加专注于提供高端服务,而非普及性的“盒饭式”教育。继续教育的乱象仍需整治。虽然夜大、自学考试等形式的继续教育在某些方面已不合时宜,但同时也不能对那些希望到名校“镀金”的成功人士大开方便之门。教育的本质在于公平与质量,只有在这两者之间找到平衡,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长远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