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心一语
为了弘扬孝道与传统文化,近期安徽省六安市以《二十四孝》故事为蓝本,制作了一批街头公益广告,然而这一举措却引发了社会的热议。尤其令人难以接受的是,其中包含的“郭巨埋儿”的故事,竟与鲁迅先生所反对的情节相重合。
对于公益广告引发的争议,制作单位的负责人表示感到意外。他们解释说,选用“二十四孝”故事是上级领导决定的。但这样的解释似乎在推卸责任。无论领导决策的初衷如何,作为执行者,更应该思考公益广告所倡导的内涵与目的。从这次事件中可以看出,相关单位在处理此事时显得敷衍了事,缺乏人文关怀与责任心。
“埋儿奉母”的故事便是其中一例。这一故事只强调了尊老的一面,却忽略了的价值观,这与我们长期以来所崇尚的尊老的传统美德相悖。在法治社会的今天,放弃一条生命去保全另一条生命的行为更是触犯了法律。对于一个具备现代法律意识的人来说,无论是对待自己的孩子还是他人的孩子,都无权剥夺他们的生命。
“埋儿奉母”这一故事被搬头公益广告,反映了部分人对传统文化的偏执态度。他们要么全盘接受,要么一概否定,却忽视了道德是一个具有时效性的概念。传承传统文化时,我们应该学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汲取传统文化的精髓,滋养心灵,并在其基础上构建和培育现代孝道与美德的公共空间。
在价值观日益多元化的今天,我们更应该审慎对待孝道文化及传统文化的宣传工作。我们不能一知半解、囫囵吞枣地对待传统文化。否则,不仅可能让人产生歧义甚至误导公众,更与公益广告的初衷和责任背道而驰。
只有以审慎、科学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挖掘和引领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孝文化,才能比一味照搬旧的《二十四孝》更具现实意义。这也是当前形势下的迫切需求。
弘扬孝道文化与传统文化时,我们必须审时度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发挥公益广告的作用,为社会发展注入正能量。
(文心一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