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的时针缓缓倒转,重返那青涩的岁月。彼时,语文课本上的《我与地坛》犹如一把独特的钥匙,开启了我认识世界的另一扇窗。作者史铁生的细腻笔触,就如一股难以察觉却有力的力量,引导着我穿梭于字里行间,深切地感受他内心的孤独与坚韧。尽管那时我尚不能完全理解文字背后生命的厚重,但那种心灵的触动已在心底悄然种下一颗感悟的种子。
后来,我与几位高中好友共同造访地坛。站在这片广阔的园中,我踏着岁月留下的斑驳石板路,四周古柏参天,野草与藤蔓自由舒展。眼前,小径隐匿于草木之间,亭台楼阁静默而立,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沧桑。我不禁陷入沉思:在那通讯不便的年代,史铁生的母亲是如何在这座庞大的园子里执着地寻找她的儿子?她的脚步是否踏遍了园中的每一寸土地?她的眼神中是否充满了不安与牵挂?那一刻,课本上的文字仿佛鲜活起来,我仿佛能真切地看到那位伟大母亲的影子,在园中焦虑地徘徊。这种亲身体验让我对文中的母爱有了更为直观、深刻的体会。
一年后,我与我的伴侣(当时还是我的初恋)也来到了地坛。那天阳光温柔地洒落,我们手牵手在园中漫步,享受着二人世界的宁静与美好。我们像文中描述的夫妻一样,欣赏着园中的景致,谈论着生活的点滴。不同的是,我们身体健康、行动自如,彼此独立又相互依偎。那时我们更多地沉浸在甜蜜的爱情中,尚未过多思考生命的苦难与意义。后来我们在地坛旁的饭店用餐,竟在生菜中发现了一只蜗牛。服务员为了表示歉意,送了我们几个布丁。我们拿着布丁,在地坛的漫步中结束了这一天。
前些日子,与友人闲聊时提及文学作品,《我与地坛》这个名字如老友般从记忆深处浮现。于是我决定网购这本书。在一个闲适的午后我朗读给儿子听时当读到“园中柏树愈见苍幽到处野草荒藤也都自在坦荡”时儿子的眼睛蓦地一亮他兴奋地叫嚷道:“这不就是《幼儿画报》里的那棵树吗?”这一幕让我忍俊不禁同时也惊叹于文学的奇妙之处。史铁生笔下的老柏树是岁月的见证者是地坛沉静与厚重的象征而儿子眼中的“柏树爷爷”则充满了童趣与温暖。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形象在朗读的瞬间交织在一起让我感受到了文学跨越年龄界限的魅力。
再次翻开这本书时我在拥挤的地铁上。史铁生的文字如潺潺溪水般流进我的心田。《我与地坛》这篇散文是文学宝库中的璀璨明珠以地坛为背景实则是史铁生对生命、对母亲、对人生的深情倾诉。对于史铁生而言地坛有着特殊的含义。在他风华正茂的年纪命运剥夺了他行走的。在命运的打击下他走进了这座古园在这里他看到了生命的顽强与不息也重新审视了自己的人生。
文中对母亲的描写更是令人动容满溢着愧疚与怀念。母亲深知儿子需要独自排解内心的痛苦于是她默默地承受着儿子的痛苦送他出门后又独自回到原地守望。当史铁生在文学创作上崭露头角时母亲却已不在人世他的怀念化作字里行间的无尽悔恨与思念令读者为之动容。
除了对自身经历和情感的抒发史铁生在文中对人生的思考也极具深度。他思索着生与死、人生的意义从园中四季的更迭、形形的人身上看到了生命的真谛。他的文字让我更加珍惜当下感悟生命的美好与短暂。
合本我的内心依然久久不能平静。史铁生用他的笔将自身与地坛的故事、与母亲的情感以及对人生的感悟编织成一篇篇震撼心灵的散文。如今再次品读这本书不仅重温了学生时代的感动更因与儿子共读的经历赋予这段阅读全新的意义。那些与地坛相遇的时光也让我对书中的情感有了更为丰富、深刻的体会。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继续细细品味这本书在史铁生的文字世界里探寻更多生命的智慧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