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日的人工智能如ChatGPT、Kimi、豆包、Midjourney、DeepSeek等层出不穷,我们不禁开始担忧它们是否会“取代”人类智能。这引发了关于人类自身价值的思考,以及生活意义的探索。在哈佛大学科学家奥吉·奥加斯与聚焦于人工智能产品研发的赛·加达姆的著作《心智简史》中,这两位作者为我们提供了深入的见解。
《心智简史》是一本备受关注的科普书籍,由奥吉·奥加斯和赛·加达姆合著,由汪祚军和吕飒飒翻译,由湛庐文化丨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这本书以浅显易懂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心智在自然界中的进化过程,从古菌、变形虫到苍蝇、青蛙、哺乳类等物种的心智发展都有所涉及。
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从更抽象的角度提出了心智运作的四个原则。这四个原则不仅概括了心智进化的基本规律,而且为人工智能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这四个原则包括具身思维原则、篮球比赛原则、大都市原则和互补性思维原则。
具身思维原则强调心身不分离,即有身才有心。这个原则挑战了当前大语言模型的信息处理活动与生存无关的观念。大语言模型虽然可以处理信息并作出回应,但它们缺乏与真实身体和环境相互作用的体验,因此被认为是“无心”的。相比之下,古菌等生物因其特定的细胞膜而具有生存意志,这让我们重新思考大语言模型与真正动物之间的差距。
篮球比赛原则则强调心智的团队性。一个运动员的心智不仅受其自身影响,还与其他队员的表现和当前活动的交互密切相关。与之相较,大语言模型在运行过程中更像是依赖于对互联网上海量数据的平均化结果,无法在微环境内进行精确的互动和调整。这使得其难以像经验丰富的篮球队长一样为团队做出真正的贡献。
大都市原则则指出不同的心智组件的可以自动衍生出新的心智处理层次。这个原则类比于都市的形成过程,城市的各个组件协同运作、互相配合才能带来更大的繁荣和发展。而目前的大语言模型虽拥有众多模块和设置却很难以自我生长的方式进行优化和升级。
虽然上述的讨论似乎让人觉得通用人工智能的实现之路锁了,但作者也强调我们并不需要完全放弃在硅基基础上进行人工智能的研究。《心智简史》所提出的三个原则虽然具有抽象性但依然可以为我们提供参考和启示。例如,我们可以从古菌的记忆能力、水螅的多任务处理能力等自然界的例子中学习并应用到我们的AI研究中。了解这些之后我们也许会重新审视那些简单追求语言或数据的大语言模型的设计路线是否真的是一个最合理的途径去创造所谓的“通用人工智能”。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心智简史》一书并不仅仅是一个对过去和现在的分析报告而是有着更远大的视角——引导未来的通用人工智能研究之路。其中详细记录了各种物种在发展过程中的进化特点和特殊技能从这些经历中我们也许可以寻找到通往真正的人工智能的道路而这恰恰也是对“人工智能狂躁症”最好的解一种以平和和深思熟虑的态度对待这一领域的物从而更加稳健地向前推进我们的技术发展之旅。
徐英瑾教授为《心智简史》所写的序言进一步阐释了书中所述的内容他表示此书不仅仅是对于人类和人工智能的深度思考也是对未来发展的探索和指引。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或许能更深入地理解人类的价值所在以及我们与人工智能之间的微妙关系从而找到生活的意义和方向。
导语: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如何看待人工智能与人类的关系?《心智简史》为我们提供了全新的视角让我们一起跟随本书一起探索这个话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