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珠碧玉结良缘是上联还是下联

2025-04-2517:08:15创业资讯0

崇本堂:同里古镇的江南水乡婚俗缩影

位于三桥景区不远处的崇本堂,坐落于富观街长庆桥北端,已变身为江南水乡婚俗馆。这座建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代道光八年(1818年)。

走进崇本堂,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门厅上悬挂的匾额,这是1991年全面修缮时新制的,上面没有标明年代和落款。这里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精巧的建筑艺术。

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同里人钱幼琴购得顾氏的“西宅别业”部分旧宅,经过翻建,形成了这座精巧的五进宅院。崇本堂建在湖边,与长庆桥等三座桥相接。尽管面积不大,但它充分展现了江南宅园向纵深发展的范例。

钱幼琴的家族背景颇为显赫,祖上来自浙江钱塘,即今天的杭州。钱家与顾家有着亲戚关系,顾家曾出过一位举人,与元和(今属苏州)的状元陆润痒交情深厚。“崇本堂”的匾额由陆润痒题写。陆润痒的书法以楷书为主,其风格独特,此匾的书法风格是否保持了陆润痒的原貌,尚不得而知。

院落虽小,但别有洞天。门厅后的门楼上掩映在枫树之间。去年十二月来时红叶满树,如今初春时节,枫叶已凋零。门楼上的砖雕工艺十分精湛,匾额上写着“崇德思本”,体现了宅园主人崇尚的道德观念。

整个建筑群由门厅、正厅、前楼、后楼、厨房等组成,建筑结构紧凑而精致。这种设计不仅改善了宅院的通风采光,还具有泻水防火的功效。民间称之为“连升三级”,寓意着步步高升。

婚俗馆内陈列着许多展品,记录了同里古镇流传千年的“走三桥”结婚习俗以及从清代到民国时期的婚俗藏品,如旗袍、结婚证、嫁妆和八字帖等。这些展品诉说着朴实而又真实的故事,展现了江南民风民俗的独特魅力。

走进门厅,可以看到关于崇本堂的详细介绍,其中提到了这里的雕刻艺术非常丰富。崇本堂拥有百多幅精美的木雕作品,正厅的梁头、梁侧和梁底都雕刻着“招财进宝”、“凤穿牡丹”等吉祥图案。长窗夹板上的《西厢记》木雕更是生动活泼,刀法娴熟。堂楼上的木雕更为突出,无论是双面木雕花卉还是《八仙图》,甚至连门槛、门闩都体现了高超的雕工技艺。

崇本堂的建筑结构科学而巧妙,正厅与堂楼之间都设有封火墙隔断。正厅旁的备弄贯穿了前后四进建筑,深不可测。穿过正厅来到内庭院,背面也有一座砖雕门楼,上面刻着“敬侯遗范”四字。这座门楼的背后有一个故事:据说以前有位外地富商将女儿远嫁到同里郑家,赠予女儿四个字作为。郑家便将这四个字刻在砖雕门楼上。

正厅后面是婚庆堂的前楼厅。这里布置得十分喜庆,宫灯高悬,正上方挂着大红龙凤贺幛,两旁是“和合二仙”画像和一对对联。桌椅上摆满了供桌、香烛台等物品。墙上还挂着与婚庆相协调的字画作品。

继续往后走有一道木板壁,绕过这道木壁便是后楼。后楼前是一个庭院和一个砖雕门楼。“商贤遗泽”四个字展示了崇本堂原主人是一位诚实、守信、有文化的商人。他在内堂的第三座门楼上题写了“商贤遗泽”匾额 ,时刻提醒后代不要忘本。值得一提的是,“商”字中间的“八”写成了“十”,寓意诚实经商不短斤缺两。后楼是婚俗陈列室的补充部分,展示了各种传统嫁妆和用品。

从崇本堂出来,再次回到三桥景区,继续前往与崇本堂一河之隔的嘉荫堂探索其魅力所在之处。河道拐弯处有一家illy咖啡吧的两层木楼占据着风水宝地高挂的大红灯笼格外显

  • 版权说明:
  •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2950527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