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特技艺聚焦】
在天津海河西岸的古文化街东北角,坐落着一家历史悠久的泥人铺子——“泥人张世家”。第六代传人,以拍子和压子两种简单工具,巧妙地创作出形态逼真的泥塑作品。
所使用的泥,源自天津城区西北一片芦苇塘下的特殊黏土。这种土含沙少,有机物丰富,可塑性强,是泥人张世代相传的选泥标准。经过太阳暴晒、石块杂物筛除、清水溶为泥浆、再次过滤等一系列复杂过程,最后沉淀出的泥浆宛如巧克力酱。
他选用的拍子和压子,虽为简单工具,却在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拍子为长方形木板,用于塑造泥塑的轮廓;压子则如毛笔一般,处理泥塑的细节。他灵巧的双手在泥坯上游走,无需草图,也无需比例尺,便能塑造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在泥塑的制作过程中,注重每一个细节。面部上色就要进行三四十遍,以达到仿真的效果,仿佛真人皮肤一般吹弹可破。而眼睛的塑造则更加复杂,需要上色一百多遍,以呈现出惟妙惟肖的效果。上色过程中,匠人需根据经验调制颜料,这也是技艺传承的难点所在。
“泥人张的技艺不止于‘塑’和‘绘’。”介绍说,除了选泥、塑形、上色等步骤外,还需将泥坯放置在地窖中存放三年。这一过程如同发酵,使泥土的可塑性更强。在烧制过程中,反复尝试并找到了一个稳定的温度——700摄氏度。这个温度能使泥土里的结晶水析出,使泥土从“石”来再回到“石”的状态。
的作品大的有一米多高,小的则只有十几厘米。他经常观察人的表情和神态,以敏锐捕捉人物的神态。“文武”都要准确表达出来,这也是他作品逼真传神的关键。他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传承泥人张的技艺,同时也希望能够将这份真诚坚守下去。
整个制作过程需要几个月的时间,但表示无所谓,他更看重的是作品的品质和技艺的传承。他的工作室内,一尊一尺多高的关公像正逐渐成形,这是他对泥人张技艺的坚持和传承的最好证明。
《日报》(2023年6月9日 特别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