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餐饮业服务态度参差不齐,不能一概而论。与往日相比,确实存在一定差距。虽然现代餐饮业设施与服务项目日益丰富,但服务水平的高低仍需我们深入探讨。提及昔日,如清末明国时期四川泸州的服务员,他们所经历的磨练与坚持,或许能为我们带来不一样的启示。
在旧时社会,成为服务员并非易事。那时通常采用学徒制,三年学徒期间,需经历严苛的考验与磨练,方能正式成为堂倌。这份经历对于现代年轻人而言,恐怕是难以承受的寂寞与苦楚。对于那个时代的人来说,服务员是他们赖以生存的职业,甚至关乎一家人的生计。
“堂倌”一词,源于旧时对饭店、酒店、茶馆等服务行业工作人员的通称。他们亦被称为“跑堂”、“店小二”、“茶房”、“幺师”等。在那个年代,堂倌的工作不仅仅是服务,更是一种技术活,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尽管这个“”是服务他人的,但也需有一定的技巧和职业素养。
泸州地区那时对服务员的称呼与今日大不相同,也从侧面反映了那个时代社会地位的差异。据老一辈人回忆,学徒期间需遵守严格的规矩,如不准回家、早起打扫卫生、发炉火等。这些规矩看似不易做到,却是锻炼一个堂倌基本功的必经之路。
在泸州某地,有位学徒从九岁起便开始了他的学徒生涯。老板定下了一系列规矩,如不许外出惹事生非、需学到“三声”、“五勤”、“卫生好”等。这些规矩不仅考验了学徒的耐心与毅力,也培养了他们的职业素养。堂倌的工作并不轻松,白天忙碌不停,晚上还要守夜。待遇方面,学徒只有饭食,没有工钱,只能分得一些小费。
要想成为一个合格的堂倌,必须经过长时间的磨练与学习。从学徒到参师再到帮师,整个过程需要七年之久。这期间,他们要学习各种服务技巧、包席规则、服务程序等。无论是包席还是一般顾客接待,堂倌都要按照一定的技术和要求进行服务。
面对各种类型的顾客,堂倌需要有一定的应对策略和心理素质。即使遭受打骂,也要保持微笑,以得到更多顾客的同情和支持。“堂倌”需要有“三张脸”,即对不同层次的顾客提供不同的服务。
虽然时代在变迁,但爱岗敬业的精神始终值得赞扬。无论哪个年代,有责任心和敬业精神的工作人员都是宝贵的财富。对于我们这些八零后、九零后的年轻员工来说,更应该从中汲取经验教训,学习那种对工作的热情与执着。
回望历史,我们不仅能了解过去的服务业标准与态度,更能从中汲取职业精神与工作态度。这种爱岗敬业的精神是值得我们永远传承与发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