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加载中...
大熊猫公园卧龙区域,作为大熊猫公园的核心区域正在进行着积极的生态建设,同时也是野生大熊猫的重要生存环境。为了强化对国宝大熊猫野生族群的监控与管理,实现公园下最严格的保护措施,卧龙区域率先引入了DNA技术,为每一只野生大熊猫建立了详细的生物。
通过对DNA的分析比对,统计出了该区域内野生大熊猫的数量,从全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的104只增长到了最新的149只。
大熊猫作为的珍稀动物,在动物园中常常展现出可爱、悠闲的形象,而在人工饲养环境下也实现了规范化的管理。
在四川卧龙的原始栖息地,野生大熊猫的生活状态截然不同。它们擅长攀爬,活动范围广泛,野性十足,并且常常藏身于崇山峻岭的密林竹海中,使得它们的行踪变得难以追寻。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李晟表示:大熊猫生活在茂密的箭竹和其他竹类植物为主的原始森林中,这些竹类是大熊猫的主要食物来源。在这样的高遮蔽度环境中,要在野外实际见到大熊猫的实体实际上是非常困难的。
除此之外,大熊猫特有的黑白毛发图案,由于其辨识度较低,也给个体识别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那么,面对这样的挑战,如何才能对生活在野外的大熊猫进行有效的管理和保护呢?除了传统的相机监测技术外,更先进的猫脸识别技术和无线超短波相机等技术也被陆续应用于监测工作中。而基于分子生物学的DNA技术也被引入其中。
值得注意的是,这项DNA技术所需的样本并不是我们通常所想象的毛发或血液,而是随手可得的动物粪便。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李晟进一步解释道:大熊猫的粪便中包裹着从肠道表面脱落的细胞,我们可以从这些细胞中提取出大熊猫的DNA,经过分子生物学的分析,我们可以准确地识别出大熊猫的个体。从这些分子信息中,我们还可以获取更多信息,如大熊猫的性别以及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等。卧龙保护区实际上是在整个熊猫保护区域中最早将这样的技术系统应用于区域性种群保护和管理的地区。
如此一来,国宝大熊猫的生老病死、家族结构、生存状况等信息便在毫无察觉的情况下被全面掌握。这就像给每个具有独特DNA图谱的大熊猫建立了生物。
大熊猫公园卧龙区域木江坪保护站站长施小刚表示:通过DNA建档,相当于给每一只大熊猫上了户口,记录了它们的生活区域和分布情况。通过DNA建档我们还可以评估和预测卧龙自然保护区野生大熊猫种群未来的发展状况,包括大熊猫的雌雄比例等。
动物粪便DNA分析技术由于样本采集相对容易且经济实惠,且不会惊扰到动物,因此是目前理想的野生动物种群调查方式。
为了尽可能覆盖到所有的大熊猫个体,科研人员进行了长时间的样本采集和比对分析,最终得出了大熊猫公园卧龙区域最新的野生大熊猫统计数据。
施小刚再次强调:经过两次对全区10622平方公里的区域进行大熊猫DNA采集工作后,通过DNA分析得出卧龙自然保护区目前分布有149只野生大熊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