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满中秋夜——共赏团圆光华
导语
中秋,在人的心中,仅次于春节,是一个充满情感与期盼的节日。当明月最圆、潮汐最盛之时,人们对于团圆的渴望也达到了顶峰。在中秋夜,让我们一起仰望明月,缅怀故人。
01 中秋节的历史与习俗
谈及中秋,其历史可追溯至古籍《周礼》。《礼记·月令》中记载:“仲秋之月养衰老,行糜粥饮食。”而《礼记》又言:“天子春朝日,秋夕月”,这里的“夕月”即指祭月。自古春秋时代起,帝王便开始祭月、拜月。如魏晋时期的《秋有月》,诗人借明月寄托了深深的情感。据《唐书·太宗记》所载,“八月十五”这一天被定为中秋节。关于中秋的习俗,民间传说丰富,如唐玄宗梦游月宫后,中秋节在民间开始盛行。
至南宋,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回忆汴京的繁华景象时,提及中秋夜人们争相在酒楼玩月,不论贫富贵贱,都沉浸在月中。时至今日,尽管岁月变迁,人们对中秋的喜爱之情却一直未变。北京的《帝京景物略》描述了当时人们祭月的情景,“八月十五祭月,其祭果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之,如莲花”,这也表明了吃月饼成为中秋不可或缺的风俗。
02 中秋月与诗情画意
中秋之夜,明月当空。古人们对这轮明月心生敬畏,寄予了无限的情怀与遐想。东坡居士言:“今夜月圆,就可以把它当作中秋。”王阳明在遭遇贬官时,虽心中有阴霾,但言明月自在心中。戴复古则在中秋夜祈祷月光能照亮游子心头的思绪。诗僧的“圆满光华不磨莹,挂在青天是我心”更是将明月与心灵相映照。明月的和谐、宁静、婉约、朦胧、淡泊,不仅是审美之需,更是心灵的写照。它如一面镜子,直指人心,让人在纷扰世间找到一丝宁静与慰藉。
03 阴晴圆缺与人生哲学
自古以来,《山海经》等古籍便对月亮有着丰富的描述与解释。月亮的周期性变化——从朔到望再到朔——象征着时光的流转与命运的起伏。在月亮的阴晴圆缺中,我们品味着时光的承转流变和命运的悲欢离合。正如太阳代表着有希望有追求的进取心,月亮则代表着平常心。月亮的光明是一种“光而不耀”,它有光辉但不耀眼,让人可以静静地观赏、思考与想象。月亮的盈亏循环不仅影响着的农历,也体现了哲学对生生不息的生命精神与宁静神秘的智慧品格的追求。
每个生命都有自己的一轮明月,每个轮回都有自己的阴晴圆缺。在中秋之夜,当我们还能与亲人团聚时,请珍惜这份难得的团聚时光吧!用一年的时光盼一次团聚,用感恩的心去祈祝自己的人生如朗月般光华四溢。
祝福大家中秋快乐!
在这特别的节日里,愿所有的朋友们都能和家人团聚,共赏这轮圆满明亮的月亮,品味生活的美好与温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