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上好一堂语文课

2025-04-2602:39:09创业资讯0

“京华笔墨,百年风华”系列丛书收录了近百年来,无数代作家笔下的北京故事、北京的声音与风韵。近期,名为“故事里的教育,阅读的追求”的活动在北京举办,将焦点投向了“文学与教育”这一深入人心的话题,以此引出关于经典文学作品对于读者影响的多方面探讨。

深入阅读,从经典作品中汲取情感与智慧

“京华笔墨,百年风华”系列丛书在读者面前展现了不同层面的北京。当阅读一篇优美的散文时,读者所感受到的不仅是作家的文字功力,更是其观察世界的角度和感受生活的深度。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吴欣歆教授强调了观察力在写作中的重要性,并指出:“我常告诉学生,不要用大量华丽辞藻去描述事物,而应选择最精确的词汇来概括,这样读者才能明白你的意图。”这正是因为只有真正存在的事物才能被言说,写作的核心理路是从观察力到感受力再到表达力。

在北京市第十一中学担任语文教研组长的梁琦老师从教学角度出发,指出无论是学生还是普通读者都可能陷入“浅尝辄止”的阅读状态。“我们需要思考的是,我们阅读作品是为了了解更多还是体验更多?亦或是通过体验获得更深层次的认识?这种深度的阅读体验,离不开那些经典的、有魅力的文学作品。”

教育中的“北京情结”日益凸显

近年来,北京的中高考题目中逐渐显现出对“北京特色”的强调。例如2024年的中考作文题目要求写一篇北京游记,而2023年的题目则是“我眼中的北京”。吴欣歆教授认为,语文学习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对生活的理解和表达。她举例说:“当学生能够通过VR技术还原爷爷的老北京场景时,这就是语文学习的真正意义所在。”梁琦老师也赞同这一观点,她认为语文教学应该是一种“生活化”的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知道知识,更重要的是让他们体验并产生情感共鸣。

人工智能时代的阅读新趋势

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人们的阅读习惯发生了变化。吴欣歆教授提出了“升维阅读”的概念。她指出:“虽然时代带来了碎片化的阅读习惯,但学生仍可以通过升维阅读提升自己的观察力、感受力和表达力。”她强调,尽管媒介形式多样,但通过对文学作品的深入阅读和体悟仍是我们不可或缺的阅读方式。同时梁琦老师则强调了人类创作的独特性:“尽管人工智能的作品在文采和语言上很出色,但在情感和行为的逻辑上仍无法与人的创作相提并论。”

此次活动吸引了众多关注和讨论。无论是文学的魅力、教育的意义还是人工智能时代的挑战,《京华笔墨》系列丛书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和深入的思考空间。

  • 版权说明:
  •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2950527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