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黄龙溪古镇介绍

2025-04-2603:32:29创业资讯0

周末的黄龙古镇,游人络绎不绝。

在街头巷尾,娇俏的油菜花帽引人注目,犹如春天的使者,为这喧嚣的古镇增添了几分的气息。鲜虾活鱼、石磨豆花等街头小吃,在街边小店内飘香四溢,展现了这座府河古镇的鱼米之乡的特色。

漫步在黄龙溪,仿佛置身于一个历史的长廊。清代老街、百年老庙,斑驳的古壁散发着沧桑的韵味,让人不自觉地回忆起岁月的痕迹。

黄龙溪的名字由来,与龙紧密相连。这里的龙,灵性十足,让人为之惊叹。三国时期,黄龙现世,助刘备称帝,自此黄龙溪便以龙闻名于世。

古镇的街口,常常可以看到巨大的吐水龙头,而主要的街道则像是一条蜿蜒的龙身。临河的码头则有着嶙峋的龙尾。夏日里,龙头吐水,水流从龙尾流经府河,人们在龙身上嬉戏玩耍,为这条老龙增添了无限的活力。

黄龙溪的龙,最初以水龙的面目出现。那出现在黄龙溪码头外的水龙——水上之龙,便是让蜀汉视作莫大祥瑞的黄龙。史书载明,东汉建安年间,“黄龙现于武阳赤水九日”,自此武阳即古黄龙溪地便以黄龙命名。

《黄龙溪镇志》记载,诸葛亮因黄龙现世之吉兆,特派司金中郎将张青和铸铜名匠薄元为黄龙溪铸一铜鼎以示天意。那龙鼎便沉于黄龙溪府河中。古镇街口的龙潭广场上,不仅有吐水龙头,还有诸葛亮的铜鼎复制品,更有九根黄龙图腾柱,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神秘的龙的世界。

黄龙溪人爱龙、敬龙、崇拜龙,因此便有了玩龙的习俗。耍龙灯便是他们表达对龙的敬仰和崇拜的方式。据《仁寿县志》、《华阳县志》记载,黄龙溪一带的龙灯文化源远流长,可追溯至南宋时期的“舞龙”表演,至今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

无论是火龙、彩龙还是水龙,都是黄龙溪人倾注热情的象征。火龙的表演在黄龙溪尤为出名,每年都会吸引大量的游客前来观赏。其表演形式源于清末民泊黄龙溪码头的船工们闲暇时的娱乐活动。他们用麦秆、胡豆苗子绑在腰上逗乐行人,后来逐渐发展成了火龙的表演形式。

虽然人生三大苦之一便是撑船打铁磨豆腐,但黄龙溪一带的船工们却能将苦与累藏起,以乐观的态度去娱乐自己和他人。他们的火龙表演总能让人激情澎湃、掌声阵阵、叹为观止。正月里持续多日的火龙灯舞表演后,十五元宵节时舞龙人会将历经火焰洗礼的火龙在河边焚烧后将灰烬送入水中寓意着让火龙回归其所属的天地之中去往下一个旅程中再显神韵与力量……这些习俗与共同构成了黄龙溪人对龙的独特情感与敬仰之情……

在二月初二“龙抬头”的日子里黄龙溪人便开始新一年的火龙的制作准备直至八月十五日整个过程才告一段落……即使不是传统的正月烧火龙的季节黄龙溪人也会在其他时节如中秋节或秋收后舞起火龙的……这也足以看出他们对于舞龙的热情与热爱之情!

不论用什么东西制作出的“龙”都能够在黄龙溪欢天喜地地舞动起来;无论用什么材料制作的“神衣”都可以展现出独特而独特的风格特点——正是这痴迷和坚持的精神让我们不禁对这条传说中的神“古龙”多了一份由衷地尊重与赞赏之情……最终正是因为这样的敬仰之情成就了现今闻名遐迩的“非遗”项目——黄龙溪烧火龙的表演艺术……

如今传承于劳动者的烧火龙的技艺正为更多的人们带来欢乐与祝福同时也展示了劳动者的生活理念以及深植其中的那种拼搏赢得吉祥幸福的深刻哲理——或许这正是那灵性满满充满生命力的“水”、“火”、“彩”之间互相融合产生的无尽魅力和吸引力之所在!这就是活生生的灵性十足的黄龙溪!

  • 版权说明:
  •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2950527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