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遥远的故土,座落着两座特殊的通道。一座处于村落的南方,另一座则坐落北疆。
当我还是孩提之时,那桥在我的观念中并不作为人们通行的通道,而更多的是让水自由流过的地方。
回忆那些年代,南边的桥与北边的桥都呈现在我的眼前,它们均以钢筋混凝土的立柱支撑着一条“U”型的渠道。渠道的,宽度大约只有十五公分左右,尽管有胆大的人敢于从其上跨过,但我却从未尝试过。
时光流转,南方的那座桥因年久失修而出现了严重的漏水问题。于是,门在桥的东侧重新修建了一座新的桥梁。这座新桥采用了当时被视为尖端技术的高低塔结合斜拉式构造。据说,当年参与修建的师傅曾夸口道:“这是亚洲第一座高低塔结合斜拉式渡桥。”那时我深信不疑,但长大后我明白那只是他们的自豪之言。新桥的修建为人们提供了行走的便利,上方可供人们通行,下方继续让水流畅通过。这才让我领悟到,桥除了水的通道,原来还能承载人们的步伐。而那座老桥,在新桥修建时被工人们为了方便而放置了竹排供人行走,我也曾数次踏足其上,但最终因无法承受重量而轰然倒塌。
天公慈悲,当它倒塌的那一刻,桥上桥下并无行人,幸运地避免了人员伤亡。如今,老桥的两头只剩下断壁残垣,仍在风霜雨雪中见证着岁月的流转。而北方的那座桥,也在数年前进行了翻修,虽然依旧采用传统技术,但它的主要功能仍然是引导水的流动,而非供人行走。
如今随着阅历的增加,我见过了各式各样的桥梁——公路桥、铁路桥、石拱桥、浮桥等应有尽有。西禹高速从我的家乡穿过,家乡的沟壑间建起了七座大桥,每天都有无数的汽车从其上呼啸而过。我也逐渐理解到,村南村北的那两座桥梁,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其实并不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的桥梁。它们的学名是“渡槽”,是水利建设的产物。然而在我心中、在我的梦中,只有那两座桥——一座在村南、一座在村北。它们承载了我对家乡深深的思念与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