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初,鲁迅文学奖得主李修文最新的小说集《夜行笔记》由花城出版社隆重推出。这本小说集收录了李修文在2024年《花城》杂志的“李修文专栏”中发表的中篇小说《夜行笔记》,以及短篇小说《幻木与鲇鱼》、《灵魂之塔》和《春游的回忆》。
李修文,一位从小说家到编剧的多元作家,如今再次回归小说的创作,展现了他更为清晰的精进与超越。在接受扬子|紫牛新闻的采访时,他谈到了自己对于创作的思考。“我所想要探讨的,是人们在面对时代、面对自身处境时,能否找到一种和解的可能。这些故事,大多围绕人与困境中的自我和解展开。”李修文如此表示。
书写人与时代的交织
《夜行笔记》中的故事,将奇幻与现实熔为一炉,以魔幻的外表包裹现实的内心,从而洞察社会、洞察人心。例如,《灵魂之塔》描述了一个奇特的事件:为了解决生活危机,各方势力竟不约而同地前往白鹿寺灵骨塔偷盗一位死者的骨灰盒。在这个过程中,一个企业家林平之失败后的故事逐渐被揭示出来。这个故事让我们思考,那些看似成功的背后,往往隐藏着怎样的真实。
《夜行笔记》还探讨了人与不同阶段的人生伴侣之间的关系。小说中的主人公与他的伴侣小丹东之间,就像是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中旅行。小丹东不仅是主人公的伙伴,更是他内心的一个映射。在故事的结尾,主人公与小丹东告别,对猴子说:“就送你到这里了。”这句话看似对猴子说的,实则也代表着对过去的自己的告别。
这部作品不仅探讨了人与时代的关系,还深入探寻了与自我和解的可能性。《幻木或鲶鱼》讲述了一个关于旅行、爱恨情仇和社会转型的故事。主人公在面对过去的恋人、现在的丈夫和自己的内心挣扎时,究竟应该如何选择和解,作者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但正是这种不确定性,让小说更加引人深思。
蒲松龄的影子在我们身边
在《夜行笔记》的自序中,李修文提到他在重新开始写小说后,回首过去的生活经历时发现,自己曾经经历过许多与蒲松龄笔下相似的情境。“蒲松龄的小说对我有着深远的影响。”他说。从阅读蒲松龄的小说中,他找到了写小说的灵感。他认为蒲松龄的小说不仅仅是奇幻的幻想,更是现实的佳作。在自序中,他还分享了在三亚海边看到的一对夫妻的故事,这个故事让他想起了蒲松龄的《种梨》,并感叹那些描述的情境依然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
影视化的未来
除了刚刚发表的《春游的回忆》,其他三个故事都已授权进行影视化改编。然而对李修文来说,他在创作时并未过多考虑后续的影视化。“一个全心投入创作的作家,不会想那么多。”他表示。尽管如此,他也看到了影视剧作品与当下时代的紧密联系,认为这是虚构小说创作需要学习的地方。
校对 潘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