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交流火花四溅 磨炼中提升教学品质——特校数学组品质课堂建设研讨课活动纪实
近日,渭南特殊教育学校在课堂教育上掀起了一股热烈的研讨热潮。课堂教学是教育的核心阵地,为了构建高品质的课堂,提高教学效果,该校数学组以研讨课活动为重要方式,不断推进教研工作的深入。
此次数学学科组的研讨课活动,成为全校构建品质课堂的重要一环。活动中,各教师围绕《常见的量》这一课型,进行了多方面的研讨与探索。老师们团结协作,从教学方案的设计、课堂模式的打磨,到实际课堂听讲、课后评课等各个环节,都展现了高度的积极性。大家在互相学习的过程中,不仅提高了自己的教学技能,更在同伴互助中得到了进一步的成长。
王苗老师以一堂生动的《高矮》课程为例,通过游戏“火车钻山洞”巧妙地引入了课题。她利用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物品和积木玩具,通过师生间的互动比较和实践活动,使学生轻松掌握了高矮比较的基本方法。
老师在《认识20元、50元、100元》一课中,以学生在超市购物的场景为背景,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让学生明白了币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让学生在购物实践中掌握币的知识。
程艳丽老师的《认识圆形》课程则从生活实际出发,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如拓印、观察、比较、触摸等,让学生直观地感知圆形,从而建立起圆形的概念。
赵亚娥老师的《认识钟面》课程从不同种类的钟表开始,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用目测、比较、触摸等方式感受时钟的特点,准确地区分时针与分针。
高亚利老师的《比长短》一课更是别开生面,她利用长短不同的衣物进行实际演示,让学生在观察和实际操作中理解了衣物的长短概念,并学会了根据天气变化选择合适的衣物。
此次研讨课活动虽然告一段落,但老师们对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方法的探索热情却丝毫未减。数学组的老师们将以此次研讨课为契机,学习他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他们将努力在一次次的课堂实践研讨中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将生活与数学紧密结合,让特殊儿童在高品质的数学课堂上快乐学习、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