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我意外地发现自己从某人的社交列表中消失了。
这位相识者,我们的缘分始于四年前的一次群聊添加,却终于个人的单方面删除。从我们开始交最后的结束,对方一直表现得相当积极和主动。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逐渐熟识,几乎每天都会偶尔聊上几句,涉及的话题也是五花八门,包括家庭的琐事、工作的压力以及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等等。
在这期间,对方给了我许多亲昵的称呼,如好友、知己、灵魂伴侣等,让我感到既温暖又难以言表。我曾多次告诫对方,认为真正的友情是需要经受住时间的考验的,过于热烈和冲动的情感在一定程度上是容易失真和消逝的。回想起来,这些话似乎都成了应验的。
就在今早,当我试图发送消息时,却发现我们已经不再是好友了。这种感受无法用言语来形容,其中夹杂着遗憾、难过等多种情绪。虽然前两天对方曾提及不再联系,甚至提到了拉黑等话语,但我却没有当真。因为在我看来,真正的朋友怎么可能如此轻易地就说出这些话呢?
事实上,我想得太多了。每个人的方式和相处模式都是不同的。对于我来说,能够被称为“知己”或“好友”的朋友是非常少且珍贵的。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这样的朋友更是难得一遇。如果遇到了,就应该格外珍惜。
我们的友情就像一团火,时而需要不断的回应,时而又敏感易变。而我更习惯于有事说事,没事时各自安好。无论何时,只要我发消息,对方都在。但现在,这团“火”的热情已被我亲自熄灭。或许,这并不是我所能适应的友情方式吧。
曾经,我羡慕那种彼此融合的友情,仿佛对方的事就是自己的事,彼此间无话不谈。但现在我明白,性格使然,我永远也无法拥有这样的友情。因为当我感到对方的接近侵占了我的个人空间,打破了我的自由舒适感时,我会感到难以接受。正如这位朋友所感觉的,我很少主动联系对方,让对方觉得不被重视和在乎。我被删除了。
如果这样的事情发生在年幼时,我的反应肯定会比现在更强烈、更自我否定。但现在的我选择接受。在对方删除我的那一刻,其实已经证明了我们的性格太不一样,也决定了我们无法成为长久的朋友。也许我们只能相互陪伴走一段路,然后在某个路口各自选择自己的路。
与人相处亦如自我欣赏。当双方无法再共同前行时,我们应高高兴兴地互相道别,继续走自己的路。毕竟,没有谁能永远陪伴着自己,只有自己会一直陪伴着自己。人生的常态就是聚散离合,不必过于纠结,大步向前走吧!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应珍惜那些值得我们珍惜的人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