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对于疾病成因有着独特的理解,将因外界天气和气候变化导致发病的因素归纳为“六淫”,这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中医还将因内在情绪过度变化导致生病的因素称为“七情”,这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
相较于六淫,七情对的伤害更为深重。六淫主要伤及体表,而七情则能直接触动内心,为内伤之病。人皆有情,若无情感则生活犹如行尸走肉,失去生气。然而凡事需有度,过度的情绪变化则会影响气血的正常运行,严重者可直接扰乱人的心神,甚至威胁生命。
古人言“心平气和”,此言道出了情绪平稳时气血运行的和谐状态,亦即最健康的状况。相反,情绪的剧烈波动会打破这一平衡状态,导致气血逆乱。中医的七情致病理论深入剖析了这一系列病理变化。怒则气上,可伤肝;思则气结,忧思则伤脾;悲则气消,过悲可伤肺;恐则气下,惊恐可伤肾;喜则气缓,但过喜亦伤心。
你看,原本和谐的氛围被这些情绪波动搅神不宁,起伏不定。若心神受损严重,对抑郁症患者而言,可能出现不敢独处、逃离等恐慌症状。当人动怒时,气血奔涌而上,如岳飞词中所描绘的“怒发冲冠”,严重的气血上冲可致血压升高、心跳加速,甚至引发颅内等危急症状。对于已有宿疾之人,动怒更可能加重病情。
我们往往习惯于压制自己的情绪,无论是否咽下这口气,这种做法都会对身心造成伤害。长期郁怒可导致身体郁结,最终可能形成增生、瘀血和。中医所说的气滞血瘀,便是指肝气不顺畅、不舒展。有人习惯在生气时进食,甚至边吃边哭,这样无节制的进食与情绪的矛盾对立,可能在食道和胃肠中形成梗阻和瘀滞。时间一长,可能导致呕逆干哕,甚至在消化道形成。更糟糕的是,人们对事物和场景可能形成通感共鸣,再次进食时伴随不良情绪,甚至导致厌食。
对于家长而言,尤其需要注意不要在用餐时责备或打骂孩子。无论孩子何等错误,都应等到饭后再说。或不让孩子吃饭是错误的,而边吃饭边责骂则是心灵的。遗憾的是,现今许多家庭晚餐时才聚在一起,所有矛盾和冲突往往在此时爆发,使得原本的团聚变得不欢而散,实为憾事。
在讨论这些情绪与健康的关系时,我们应当更加重视情绪管理的重要性。唯有掌握好自己的情绪,才能保持身心的健康与和谐。